
(1).以鹖羽為飾之冠。武官之冠。《後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系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紗縠單衣。” 唐 柳宗元 《送邠甯獨孤書記赴辟命序》:“﹝ 楊朝晟 ﹞沉斷壯勇,專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節鉞而代之位,鶡冠者仰而榮之。”集注引 孫汝聽 曰:“鶡冠,武士之冠也。” 清 錢謙益 《中秋日得鳳督馬公書來報剿寇師期喜而有作》詩:“鶡冠将軍來打門,尺書遠自中都至。”
(2).隱士之冠。《文選·劉孝标〈辯命論〉》:“至於鶡冠甕牖,必以懸天有期。” 李善 注:“《七略》 鶡冠子 者,蓋 楚 人也,常居深山,以鶡為冠,故曰鶡冠。”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詩:“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鶡冠。” 仇兆鳌 注:“ 趙 注:鶡冠,隱者之冠。”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顔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關于“鹖冠”的詳細解釋如下:
“鹖冠”指以鹖鳥羽毛為裝飾的冠,主要分為兩類用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輿服志》等史料記載()。
《鹖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鹖”指的是一種鳥類,又稱為黃鹂,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之鳥;“冠”則表示鳥類的頭頂羽毛。
《鹖冠》的拆分部首為“鳥”,部首的作用是幫助查字典和漢字輸入法進行檢索。由于《鹖冠》中隻有1個漢字,所以它的筆畫數和部首數都為1。
《鹖冠》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如《詩經》、《楚辭》等。在這些古代文學中,鹖冠常被用來形容人們樸素而高尚的品德和形象。
《鹖冠》的繁體字為「鶡冠」。
古代書法中的《鹖冠》字通常采用篆書或隸書風格書寫。這些字體古樸、優美,給人一種古老而莊重的感覺。
1. 他舉止端莊,神态高雅,真是一位真正的鹖冠之士。
2. 她穿着一身華麗的鹖冠禮服,顯得格外莊重而優雅。
1. 鹖冠石:指古代漢朝的封建王侯或皇帝戴的一種石頭雕刻的冠子。
2. 鹖冠衫:比喻具有高雅、端莊儀表的人。
《鹖冠》的近義詞包括:鸾鳳冠、鴻毛冠。
《鹖冠》的反義詞難以界定,因為它主要描述的是一種高尚儒雅的形象,沒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