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痿弱無力。《素問·陰陽别論》:“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王冰 注:“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 張志聰 注:“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
“痿易”是一個中醫術語,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痿易”指肢體痿弱無力、活動障礙的狀态,常見于中醫典籍中描述病症。該詞由“痿”(身體機能衰退)和“易”(變易、弛緩)組合而成,強調肢體失去正常功能。
《素問·陰陽别論》記載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詞義延伸
“痿”在《漢典》中進一步解釋為身體某部分萎縮或機能喪失,如“痿頓”(委靡不振)、“痿厥”(萎弱氣逆)等。
“痿易”可對應現代醫學中的肌肉萎縮、運動功能障礙等病症,常見于中風、神經損傷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後的後遺症。
痿易,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疒”和“易”。其中,“疒”是它的部首,指的是疾病;而“易”則是表示動作或狀态的意思。所以,“痿易”可以理解為身體疾病帶來的動作或狀态的改變。
根據《康熙字典》,痿易的拆分筆畫為10畫,其中“疒”部為獨體字,共4畫,而“易”部為6畫。拆分部首和筆畫有助于理解漢字的構造和書寫。
痿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詩經》中。在《小雅·鹿鳴之什·牧豎》一詩中,有“載痿載哀,于彼新田”一句。這裡的“載痿”意指騎馬行走之困苦憔悴的樣子。隨着時間的推移,痿易逐漸演變成指身體因疾病而導緻動作不便或無力的狀态。
痿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痿壞”,可以看出在繁體字中,“易”部分由“疒”和“㕦”組成。這種寫法在繁體字中更能體現出字義的含義。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痿易的“易”寫作“易”,它是一個注音作符號。而“疒”的寫法則與現在相同。這種寫法是由于古代記錄工具有限,所以字形相對簡化。
以下是痿易的例句:
1. 他因腿部痿易,無法行走。
2. 這種疾病導緻他的手臂痿易,無法自理。
痿易的組詞可以有痿弱、痿病、痿疾等。近義詞有癱瘓、麻痹,反義詞則為強健、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