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ined like a string; in rapid succession like a chain of pearls] 把許多珠子用一根線連接起來,比喻連在一起,不間斷
連珠箭
妙語連珠
(1).連成串的珠子。《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唐 杜甫 《江邊星月》詩之一:“映物連珠斷,緣空一鏡升。”
(2).比喻接連不斷。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一折:“我為甚連珠兒熱酒,教他飲了三巡。”《洪秀全演義》第四八回:“數萬槍聲,連珠發響。”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八章第五節:“總理衙門接到連珠式的要求,當然嚴饬 毓賢 鎮壓義和團。”
(3).文體名。起于 漢 代, 班固 、 賈逵 皆有作。其體不指說事情,借譬喻委婉表達其意,文辭華麗,曆曆如貫珠,故名。後人加以擴充,有演連珠、拟連珠、暢連珠、廣連珠等稱。參閱《文選·連珠》題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
(4).邏輯名詞。“三段論”的舊譯。
(5).山丹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山丹》。
“連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指一種語言修辭方式,即前一句的結尾字詞作為後一句的開頭,形成首尾相連的結構,使語句遞接緊湊、連貫流暢。例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這種手法常見于詩詞、對聯中,能增強節奏感和表現力。
漢代興起的一種文體,以比喻手法委婉表達觀點,文辭華麗,結構如貫珠。代表作者有班固、賈逵等,後衍生出“演連珠”“拟連珠”等變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連珠文體的發展,可參考《文選·連珠》或劉勰《文心雕龍》相關注釋。
連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缶》和《玉》,分别表示陶瓷和玉石。根據其拆分的筆畫,連珠的總筆畫數是15畫。
連珠一詞的來源比較有趣。據傳說,古代有一種非常珍貴的翡翠項鍊,由連續的玉珠串成,非常華麗美觀。因此,人們将這種珠寶的形态比喻為連珠,用來形容事物連續、緊密的排列。
在繁體字中,連珠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連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連珠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然而,現代漢字标準化後,連珠的字形已經穩定下來,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連珠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1. 在演唱會上,歌手連珠炫技,令觀衆們目瞪口呆。
這句話中,連珠用于修飾動詞「炫技」,表示歌手連續不斷地展示自己技藝,給觀衆帶來震撼。
2. 棋盤上黑白子連珠,形成一幅壯觀的棋局。
這句話中,連珠形容了黑白子在棋盤上形成連續排列的情景,暗示了對弈雙方激烈的競争。
組詞:連續、珠寶、排列
近義詞:連貫、連續、連綿
反義詞:分散、疏離、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