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鴨的意思、鬥鴨的詳細解釋
鬥鴨的解釋
亦作“鬭鴨”。1.使鴨相鬥的博戲。相傳起于 漢 初。《西京雜記》卷二:“ 魯恭王 好鬭雞鴨及鵝雁。”《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時 建昌侯 慮 於堂前作鬭鴨欄,頗施小巧。”《南史·王僧達傳》:“﹝ 僧達 ﹞坐屬疾而於 揚列橋 觀鬭鴨,為有司所糾。” 南唐 馮延巳 《谒金門》詞:“鬭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2).指人工豢養專供鬥鴨遊戲用的鴨。《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立 登 為王太子”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是歲 魏文帝 遣使求雀頭香……鬭鴨、長鳴雞。” 宋 梅堯臣 《鴨腳子》詩:“ 魏帝 昧遠圖,于 吳 求鬭鴨。”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鴨的解釋 鴨 (鴨) ā 鳥類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遊泳,不能高飛:鴨子。鴨蛋。鴨絨。烤鴨。填鴨。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鬥鴨”是一個古代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背景:
一、基本定義
-
博戲活動
指使鴨子相鬥的娛樂或賭博活動,屬于古代傳統遊戲之一。這種活動通過訓練鴨子互相攻擊來取樂或競猜勝負。
-
專用鴨種
也可指為鬥鴨遊戲專門飼養的品種。例如《三國志》記載,魏文帝曾向吳國求取“鬥鴨”,說明這類鴨子的培育已有專門性。
二、曆史淵源
- 起源:相傳始于漢初,魯恭王劉馀(西漢諸侯)即愛好鬥雞、鬥鴨等活動(《西京雜記》卷二)。
- 盛行時期:三國至南北朝時期較為流行。如《南史》提到王僧達因觀鬥鴨被彈劾,吳國貴族亦在庭院中建造鬥鴨欄。
三、文學意象
鬥鴨常被寫入詩詞,成為描繪閑適或孤寂場景的意象。例如:
- 南唐馮延巳《谒金門》:“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 宋代梅堯臣詩雲:“魏帝昧遠圖,于吳求鬥鴨。”
四、其他說明
- 異體寫法:古籍中亦作“鬭鴨”,兩者意義相同。
- 文化關聯:與鬥雞、鬥鵝等并稱,反映古代禽類競技文化的多樣性。
如需更詳細的史料或詩詞例證,可參考《三國志》《南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鴨》是一個常見的網絡用語,它常用于形容或調侃某人的行為或言論過激、誇張或引人注目。下面我來簡單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意思,并提供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鬥鴨》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鬥”,拆分部首是“鬥”,是一個形狀為“口”的部首,它表示戰鬥、争鬥的意思;第二個字“鴨”,拆分部首是“鳥”,是一個表示鳥類的部首,它表示一種家禽動物-鴨子。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字頭筆畫排序,鬥的筆畫為4畫,鴨的筆畫為14畫。
來源:
《鬥鴨》一詞的起源目前尚不明确,它可能源自網絡流行語,經廣泛使用傳播開來。
繁體字:
《鬥鴨》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鬥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鬥和鴨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些許差異,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字形的相似性。
例句:
1. 他參與了一場激烈的辯論,真是個厲害的鬥鴨。
2. 這個網紅的言論總是引起軒然大波,他真是個鬥鴨。
組詞:
鬥鴨翹盯、鬥鴨精神、鬥鴨一號等。
近義詞:
鬥雞、鬥鵝、鬥鷹等。
反義詞:
和平、溫和、低調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