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闱的意思、武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闱的解釋

王宮裡的小門。《左傳·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 共仲 使 蔔齮 賊公于武闈。” 杜預 注:“宮中小門謂之闈。”一說是路寝的旁門。 楊伯峻 注:“ 金鶚 《求古録·禮説》及 孫人和 《左宧漫録》俱謂‘武’當作‘虎’,《周禮·地官·師氏》《左》 昭 十一年《傳》俱有虎門;虎門,路寝門也。則武闈者,路寝之旁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闱"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相關。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武闱"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藝人才而設立的考場或考試,即"武科考場"或"武舉考試"。其中"武"指與軍事、武力相關,"闱"原指宮中小門,引申為科舉時代的試院或考場(如"春闱""秋闱"分别指會試和鄉試)。因此,"武闱"特指武科舉的考試場所及考試本身。

二、曆史背景與引申義

  1. 制度淵源:武舉制度正式創立于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旨在選拔軍事将領。此後曆代沿襲,至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武闱"作為該制度的實施載體,承載了古代國家選拔武職官員的功能。
  2. 考試内容:清代武闱考試分内場(筆試)和外場(實戰)。外場考馬射、步射、開弓、舞刀、掇石等武藝;内場考《武經七書》等兵法典籍,體現"文武兼修"的理念。

三、文化意義

"武闱"與"文闱"(文科考場)并立,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科舉體系的雙軌制。其存在反映了傳統社會對"文武之道"的平衡追求,如《明史·選舉志》載:"武科,自吳元年定。……崇祯四年,武會試榜發,論者大嘩",印證了武闱在政治生态中的重要性。

權威文獻佐證

《漢語大詞典》釋"武闱"為:"科舉考試武科考場。"(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辭源》(修訂本)進一步說明:"明清稱武科鄉試、會試的考場為武闱。"(商務印書館,2015年)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2. 辭源修訂組.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2015.
  3. 中國曆史研究院.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武闱”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武闱”指古代王宮中的小門,屬于宮闱建築的一部分。其結構為半包圍結構,拼音為wǔ wéi()。

二、曆史文獻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闵公二年》:“秋八月辛丑,共仲使蔔齮賊公于武闈。” 杜預注:“宮中小門謂之闱。”
另有學者如楊伯峻提出,“武闱”可能是路寝(君主處理政務的宮殿)的旁門,并推測“武”或為“虎”的避諱寫法(因《周禮·地官·師氏》等文獻中記載有“虎門”之稱)。

三、詞義争議

  1. 小門說:傳統觀點認為指宮中小門,強調其位置隱蔽性。
  2. 路寝旁門說:結合古代建築布局,部分學者認為特指君主政務宮殿的側門。

建議: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左傳》原文及《周禮》相關注釋,或參考《說文解字》等工具書驗證詞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北州邊士弼承踩估長賓成持傳雞垂腴麤質傣曆紞然道語額賞風生膏燈高跱鈎尺管套古本憨真耗擾回曲焦懆攪攘浄光酒齊居己控引寇勷罍篚麗漢龍孫珞琭鹿皮冠妙言要道墨慘霓衣胼攣破鏡蒲輪氣喘籲籲睿祖如約喪斧閃帶神奔聲威屬官水沖束肩斂息泰交秃鹫陀羅經被五出五鳳樓五内俱焚無能巫史鮮于笑彌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