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鬭蝕”。亦作“鬭食”。1.一種天文現象。謂星體相互遮掩。《呂氏春秋·明理》:“其日有鬭蝕,有倍僪,有暈珥。” 高誘 注:“鬭蝕,兩日共鬭而相食。”《漢書·天文志》:“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歷鬭食。” 顔師古 注引 韋昭 曰:“星相擊為鬭也。”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日星光明不鬭食,山澤棣達而不童涸。”
(2).互相搏鬥以期吃掉對方。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诔》:“蜆鷸鬭食,日月朏精。” 胡之骥 注:“此言天下淆亂,如鷸蚌相持,而 太祖 得之未久也。”
“鬥蝕”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天文現象
指星體相互遮掩的天文現象,常見于古籍記載。例如《呂氏春秋·明理》提到“其日有鬭蝕”,高誘注:“鬭蝕,兩日共鬭而相食。”。這種現象可能與古代對日食、月食或行星相掩的觀測有關。
比喻激烈争鬥
引申為雙方激烈搏鬥且均受損傷的狀态,如南朝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诔》中“蚬鷸鬭食”的用法,以“鹬蚌相争”類比天下淆亂。
天文層面的“鬥蝕”
古代文獻如《漢書·天文志》記載“陵曆鬭食”,指星體運行中相互遮掩或碰撞的現象,可能與現代天文學中的“掩星”或“行星合”相關。
文學與成語中的“鬥蝕”
作為成語時,強調争鬥的激烈與兩敗俱傷,例如:“這場商戰如同鬥蝕,雙方均損失慘重。”。其意象常與“鹬蚌相争”等典故結合,突顯無意義的消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呂氏春秋》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