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閃身,抽身。《西遊記》第五七回:“這 行者 更不回手,徹身躲過。”《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 子春 道:‘卻不幹我事,你自送我吃的。’徹身又走。”《石頭記》第二八回:“ 寶玉 聽了,忙徹身出來。”徹,一本作“ 撤 ”。
“徹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根據高權威來源()及多個古籍例證,“徹身”指閃身、抽身的動作,即快速側身躲避或離開某處。例如: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徹底、完全”,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用例支持,可能與其他成語(如“徹頭徹尾”)混淆。建議以閃身/抽身作為主要釋義。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口語中,形容人物快速躲避或撤離的動作,例如:
寶玉聽到呼喚,忙徹身出來。(《石頭記》)
“徹”在古漢語中可通“撤”,因此“徹身”有時也寫作“撤身”,二者含義相同。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動作性含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西遊記》《醒世恒言》等原著片段(來源:、)。
徹身是一個有着深刻意義的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種行為經曆過全盤的改變,完全投入其中,不保留任何部分。它代表了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和徹底的改變。
徹身的部首是彳(人的行走的步姿),它由9畫組成。
徹身本身有14畫,其中彳部6畫,身部8畫。
徹身一詞的來曆并不是很清楚,但在現代漢語中,它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徹身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據史書記載,古時候漢字“徹身”寫法與現代漢字一樣,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對工作徹身投入,每天都全力以赴。
她的改變徹身徹骨,讓人們都大為驚訝。
徹底、徹夜、徹底改變
全身心、完全、全面
半途而廢、敷衍了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