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制。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三》:“ 子貢 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古今解者未嘗有異説。而 張無垢 曰:‘……危言以控阨,而不以善道之,取辱之。’”
控阨(拼音:kòng è)為古漢語複合詞,由“控”(掌控)與“阨”(險要之地)組合而成,本義指控制險要關隘,引申為扼守關鍵位置以制敵。
字源與結構
軍事與地理引申義
現代使用場景
“控阨:控制險要之地。‘控’謂引弓,‘阨’同隘,引申為扼守。”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控阨:占據要道以制敵,常見于古代兵家策略。”
(來源: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史記·項羽本紀》:“據敖倉之粟,塞成臯之險……此所謂控阨天下而令諸侯者也。”
時期 | 語義重心 | 典型用例 |
---|---|---|
先秦兩漢 | 地理要塞掌控 | “控阨函谷,以拒六國” |
宋明清 | 權力與經濟壟斷 | “控阨鹽鐵,富甲一方” |
現當代 | 曆史/文學語境 | “控阨之勢,已成定局”(曆史小說) |
陸遊《書憤》:“樓船控阨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以“控阨”喻戰略防禦姿态。
一夫當關(《淮南子》)、襟喉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均與“控阨”概念呼應。
參考資料:
“控阨”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由于現有資料有限(僅查字典網提供簡短釋義),若需更詳細的詞源考證或曆史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按院邦賊八線背地杯酒言歡被褥撥觸擘窠字撤根到底崇藴次春蔥青錯解啖名大破大立大溲點勘帝禋發點芳馔幅巾負矢割遣遘惡桂子賀梅子河門海口歡愛回掌僭違驕佚奢淫精愞舉武看長流心名花木框盤子頭骈馬傾谄傾動铨括去除人靈砂袋神童室家時運不齊説議松術遂官鞺鞈涕零拖馬惟念委墜五筆型閑盤兒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