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灰的意思、候灰的詳細解釋
候灰的解釋
古人燒葦膜成灰,置于律管中以占節氣變化,謂之“候灰”。又名葭灰。 明 梁少白 《破齊陣·詠時序悼亡》套曲:“時移日漸長,轉候灰,又節值書雲歲。”參見“ 候氣 ”。
詞語分解
- 候的解釋 候 ò 等待:等候。候車室。候選人。守候。候補。候場。候審。候診。 看望,問好:伺候。問候。 時節:時候。氣候。候鳥。候蟲。 事物在變化中的情狀:火候兒。症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現氣象學上仍沿
- 灰的解釋 灰 ī 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經燒制後形成的産品:紙灰。灰燼。洋灰。灰飛煙滅。 塵土:灰塵。 特指“石灰”:灰牆。灰膏。 黑白之間的顔色:灰色。灰質(腦和脊髓的灰色部分)。灰沉沉。 志氣消沉:心灰意懶
專業解析
“候灰”是一個較為冷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特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和占卜活動中使用的一種器具及其相關實踐。其詳細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理解:
-
本義:律管中的葭灰
- “候” 在此指觀測待、驗證時節或征兆。
- “灰” 特指放置在特定律管(一種定音或測氣的竹管/銅管)底部的葭莩灰(蘆葦膜燒成的灰)。這種灰質地極輕。
- 合義: “候灰”最直接的含義就是指用于“候氣法”或“候氣”實踐中的葭莩灰。這些灰被預先放置在按十二律呂排列的律管底部。古人相信,在特定的節氣(尤其是冬至)到來時,相應律管内的葭灰會因“地氣”上升而飛散出來,以此作為驗證節氣準确到達、天地之氣相交感應的物證。
-
引申義:驗證節氣或占驗吉兇的方法與象征
- “候灰”常代指“候氣法”本身。這是一種融合了天文、律曆、陰陽五行思想的古老觀測方法,旨在通過觀察律管中葭灰的飛動來測定節氣、占驗吉兇、預測年成或政治得失。
- 象征意義: 它象征着天地陰陽之氣在特定時間點的精準感應與和諧律動。葭灰的飛散被視為“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相交的微觀體現,是宇宙秩序運行無誤的标志。因此,“候灰”也常被用作時節更替、節氣精準、天地和諧的象征或代名詞。
“候灰”一詞,核心指古代“候氣法”中置于律管底部、用以感應節氣變化(主要是冬至)而飛散的葭莩灰。它既是具體的物質(灰燼),也代表了通過這種灰燼飛散來驗證節氣、占驗吉兇的整套方法(候氣法),更深層次上則象征着天地陰陽之氣在特定時刻的交感與和諧運行。該詞彙帶有濃厚的古代天文曆法、占卜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色彩。
參考資料:
- 《後漢書·律曆志上》:記載了候氣法的具體操作:“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曆而候之。氣至者灰動。” (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點校本《後漢書》)
- 《隋書·律曆志》:對候氣法也有詳細記載和讨論,是研究古代天文律曆制度的重要文獻。(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點校本《隋書》)
網絡擴展解釋
“候灰”是中國古代一種通過觀察灰燼變化來推測節氣的方法,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古人将蘆葦内膜(葦膜)燒制成灰,裝入十二律管中,通過觀察灰燼被地氣吹動的現象,判斷節氣變化。這種灰被稱為“候灰”,又稱“葭灰”。
2. 背景與原理
該方法源于“候氣說”,屬于古代天文曆法實踐。十二律管對應不同月份,埋于密室地下,管口覆輕薄織物。當節氣到來時,地氣上升會使對應律管内的灰燼飛揚,以此确定節氣轉換。
3. 文化關聯
- 與“二十四節氣”觀測體系相關,體現古人“天人感應”思想。
- 詩詞中常作為時間變遷的意象,如明代梁少白《破齊陣·詠時序悼亡》中“轉候灰”暗指節氣更替。
4. 科學認知
現代科學認為,此現象可能與地溫變化導緻的氣流擾動有關,但精确度有限,更多體現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探索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
背光筚門閨窦駁荦昌逸顫聲闡拓朝僚朝序絺绤觸藩羝道調瘋瘋癫癫奉率甘節槁梧根根固固更興狗吠不驚骨貌澔涆槐國湖北徽幫餬名架秧子惎悔驚淰君長跼天促地開裆褲餽挽蠟丸書磊砢良說簾視壁聽厘婦陋短逯逯魯詩緑浪帽準馬兀明質末衖女宗評薦屏帏蜻蜓撼石柱起衰熱毛子馬賽牛王申治太和塌台挺然瓦房惋駭萬丈問心無愧五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