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鹿鳴叫。《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毛 傳:“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
(2).古代宴群臣嘉賓所用的樂歌。源于《詩·小雅·鹿鳴》。據 清 代學者研究,《鹿鳴》的樂曲至兩 漢 、 魏 、 晉 間尚存,後即失傳。《儀禮·大射》:“小樂正立于西階東,乃歌《鹿鳴》三終。”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遊絃》。”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一:“古曲音辭存者四:曰《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後科舉時代,以舉人中式為賦鹿鳴。 唐 韓愈 《送楊少尹序》:“ 楊侯 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清 姚鼐 《哭孔撝約三十二韻》:“鹿鳴君始賦,駿骨竊先知。”
(3).指鹿鳴宴。 唐 元稹 《桐花》詩:“君若傲賢雋,鹿鳴有食芩。”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忽一日,告從姪 慶辰 雲:‘作宵夢 趙 宰拉赴鹿鳴,與公鄰坐,已而杳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篷窗隨錄><篷窗續錄>》:“方伯庚午以重赴鹿鳴,加頭品頂戴。”
(4).借指科舉考試。 明 葉憲祖 《碧蓮繡符》第八折:“吾本 章斌 名姓,鹿鳴徼幸居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幹王洪寶制》:“況我真聖主文武同科,鹿鳴與鷹揚并重。”《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鳴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當刮目。”
“鹿鳴”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學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本義與《詩經》起源 “鹿鳴”最初指鹿的叫聲,源自《詩經·小雅·鹿鳴》首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中描繪鹿群在野外覓食時和諧鳴叫的場景,象征自然界的安甯,奠定了該詞“和諧歡聚”的意象基調。
二、宴飲樂歌與禮儀功能
三、科舉文化象征 自唐代起,“鹿鳴宴”成為地方官府為新科舉人舉辦的慶賀宴會,後衍生出“鹿鳴”代指科舉考試。此用法将鹿群共鳴的自然現象,類比為人才彙聚、共展抱負的社會場景。
四、文學意象拓展
補充說明:需注意《鹿鳴》古樂譜已失傳(、3提及),現今主要通過文本研究其文化内涵。若需深入探究《鹿鳴》詩篇的賞析或具體曆史演變,可參考《詩經》注疏類文獻。
《鹿鳴》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意思指鹿發出的聲音。
《鹿鳴》的部首為鹿(lu4),共有7個筆畫。
《鹿鳴》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的《鹿鳴之什》。在這其中,鹿鳴被用來形容自然界的聲音,如鳥鳴、蟲鳴。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鹿發出的聲音。
《鹿鳴》的繁體字為「鹿鳴」。
在古代,「鹿鳴」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其中有一種古體字寫作「鹿鳴」,即将「鹿」的左邊加上一個「鳥」的形狀。這種古老的寫法顯示出鹿和鳥的聯想。另外,還有一種古體字寫作「鹿銘」,将「鳴」字的左邊加上「金」的形狀。
1. 夜色中,遠處傳來了一陣鹿鳴聲,仿佛音樂般動人。
2. 春天的早晨,郊外的山林中充滿了鹿鳴的聲音,猶如大自然的交響樂。
鹿角(lu4 jiao3):鹿的角
鳴叫(ming2 jiao4):發出聲音
大鹿(da4 lu4):大型鹿
鹿吼(lu4 hou3):鹿的叫聲
鹿啼(lu4 ti2):鹿的哭聲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