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豆笾的意思、豆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豆笾的解释

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书·武成》:“丁未,祀于 周 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籩。” 蔡沉 集传:“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迎神》:“惟馨展礼,爰列豆籩。” 明 李东阳 《郊坛分献再得四渎》诗:“羽衣道士通仪节,白髮牺人説豆籩。”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刘公墓志铭》:“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贤媛;固其藏,千万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豆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盛放食物的两种礼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参考权威工具书及典籍:


一、核心释义

豆笾(dòu biān)

古代祭祀、宴享时并用的两种礼器。


二、单字分释

    • 材质:陶、木、青铜(《周礼·考工记》载“旊人为豆”)。
    • 用途:盛菹醢(肉酱)、羹等,《说文解字》释:“豆,古食肉器也。”
    • 形制:高足圆盘,多有盖(如《诗经·大雅·生民》中“于豆于登”)。
    • 材质:竹篾编织(《尔雅·释器》:“竹豆谓之笾”)。
    • 用途:盛枣、栗、脯等干果肉干,《周礼·天官·笾人》载:“掌四笾之实。”
    • 特征:无盖,透气防潮,适合存放干燥祭品。

三、典籍与文化背景


四、现代研究与工具书参考


五、豆笾的文化延伸

豆笾不仅是器物,更承载“礼”的象征:


资料来源说明

因古籍原文及专业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周礼》《论语》)暂无公开可链接的权威在线版本,建议查阅以下实体出版物: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注:未提供链接因古籍原典及专业工具书在线数据库多需权限访问,或网站稳定性不足,故标注纸质权威版本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豆笾”是古代祭祀礼仪中使用的两种重要祭器,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豆:木制容器,用于盛放肉食类祭品。
  2. 笾:竹制容器,形似高脚盘,专门盛放干果、水果等素食类祭品。
    二者合称“豆笾”,代表祭祀时供奉不同祭品的礼器组合。

二、文献引证

三、读音与结构

四、文化意义

豆笾不仅是实用祭器,更是礼制符号,体现古代“食器分用”的祭祀规范。清代戴名世在墓志铭中用“死豆籩”表达对逝者品德的尊崇,可见其文化象征性。


注:因搜索结果权威性普遍较低,建议结合《周礼》《礼记》等典籍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遨放百牢补帄财势长率雠家窗蟾寸地大浑丁方钉密耳目闭塞返顾分内之事附子庚穴跟究匌匝功筑祼荐贵赤后悔莫及皇图回击惠书箭诀俭时鸡肋鲸吞蛇噬绝续钧窑酷累烂子隶法离间临局马拦头蝞道墨晕凭肩秋胡戏羣蚁溃堤屈柔仁风沙蛤上端生知世数式型兽圈蜀琴舒适熟食四月外郎文过遂非诬愬显拔狎昵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