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誰何。诘問之辭。《漢書·衛绾傳》:“ 文帝 将崩時,屬 孝景 曰:‘ 綰 長者,善遇之。’及 景帝 立,歲餘,不孰何 綰 。” 顔師古 注:“ 服虔 曰:‘不問也。’ 李奇 曰:‘孰,誰也。何,呵也。’何即問也。不誰何者,猶言不借問耳。”
(2).猶奈何。對付或處置。 宋 嶽珂 《桯史·義騟傳》:“始命鞍,踶鳴人立,左右驤拒,不可制,易十數健卒,莫能孰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秦桧待金使》:“左右相顧,莫敢孰何。”
“孰何”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疑問代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诘問之辭(相當于“誰何”)
指通過質問或追問表達疑問,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漢書·衛绾傳》記載,漢景帝繼位後“不孰何綰”,即不質問衛绾。此處“孰何”可理解為“責問”或“追究”。
處置或應對(相當于“奈何”)
表示對事物的處理方式或态度。如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提到“莫敢孰何”,意為無人敢出面幹預或處置。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宋代筆記文獻。
孰何(shú h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子”和“止”,共有14個筆畫。該詞通過兩個字的意思結合在一起,表示“什麼、哪一個”之意。
孰何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内篇·德充符》:“倮者豈能與女雜處哉?豈其皮毛之中有大才哉?入于穴不能住。”這裡的“孰何”用來表示“哪一個”。
在繁體字中,孰何的寫法為「孰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孰何在古代的寫法為「戍」和「可」的組合,表示“何戍”。後來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1. 孰何去留由你決定。
2. 孰何為大,取決于你的努力。
孰何不知、孰若不言、可孰參商
何人、哪一個、哪些、哪一位
列舉、确定、具體、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