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蠲緩的意思、蠲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蠲緩的解釋

指免征或緩征賦稅。《清史稿·宣宗紀一》:“蠲緩 奉天 、 寧遠 等三州廳額賦。”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争資料·浙江烏程歸安縣鄉民抗漕》:“秋收時,復将災歉之區,委員復勘明确,分别蠲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蠲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蠲”(juān)和“緩”(huǎn)兩個語素複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官方文書和經濟政策語境中,特指政府對賦稅的減免或延緩征收。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1. 字義分解

    • 蠲:本義為“清除”“除去”,引申為“減免”“免除”。《說文解字》釋為:“蠲,馬蠲也……或曰除也。”在賦稅語境中固定指免除租稅。
    • 緩:意為“延緩”“推遲”,如《廣雅》注:“緩,舒也。”此處指推遲征收時間。

      二者結合形成并列結構,強調對賦稅負擔的減輕或延期。

  2.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

    蠲緩:減免或緩征賦稅。

    例證引清代文獻:“地方受災,朝廷每下旨蠲緩錢糧,以纾民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238頁)

  3. 曆史文獻用例

    • 清代政策實踐:

      清代赈災常推行“蠲緩”政策。如《清史稿·食貨志》載:

      “凡遇水旱災傷,則蠲緩錢糧,以蘇民力。”

      (來源:《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

      此政策包含全額豁免(蠲免)、按比例減免(蠲賦)及延期征收(緩征)三種形式。

    • 具體執行記錄:

      乾隆十年江蘇水災後,巡撫奏請:

      “被災州縣,懇恩蠲緩漕米,以資撫恤。”

      (來源:《清高宗實錄》卷二百四十六)

  4. 語義關聯與演變

    “蠲緩”常與“蠲免”“停緩” 等詞并用,屬古代荒政術語體系。其概念可追溯至《周禮》的“荒政十二”制度,後經漢唐“輕徭薄賦”、宋代“倚閣”等政策演變,至明清形成固定表述,成為赈災濟民的核心手段。

結論:

“蠲緩”是古代中國針對災荒、戰亂等特殊情況實施的賦稅優惠政策,兼具免除與延期雙重内涵,體現了傳統治理中“調均貧富,恤民為本”的經濟倫理。其使用嚴格限于官方文書,現代漢語中已被“減稅免稅”“稅收延期”等術語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

“蠲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賦稅政策,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詞源與曆史用例

3.使用場景

4.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查閱《清史稿》或近代賦稅政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合本兵府迸流鞭弰弁語弊蠹逋播不是味兒冊籍長苞昌言出奏大慶市雕弧東道主人奪标發間燔潰風罏幹逼皈依灰死渾雄攪渾皎晶晶假守急杵擣心節憂金鵝蕊靖密靜思極情縱欲侃侃誾誾坤順老萊服樂鄉慮計禡纛馬伎名倡目不知書木狗子木突匹俦秋風客熱淚省堂世上收恩守時稅章夙夜匪懈天菩薩跳班蹄道同闬亡慮五五誣行小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