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怐瞀 ”。愚昧。《楚辭·九辯》:“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 唐 韓愈 《南山》詩:“茫如試矯首,堛塞生怐愗。”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總統之選,非能自庸妄陵獵得之……故雖以全國人民臚言推舉,不至怐瞀而失其倫也。” 嚴複 《原強》:“反是而觀,夫苟其民契需怐愗,各奮其私,則其羣将渙。”
“怐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讀音:讀作kòu mào(現代漢語拼音),部分古籍中可能标注為其他古音,但現代通用此讀音。
基本釋義:
指愚昧無知、蒙昧糊塗 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缺乏見識或思維混沌。例如《莊子·外物》中曾用“怐愗而恃之”描述愚昧依賴外物的行為。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對特定曆史文本的注解中。需注意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語境。
相關延伸:
類似含義的詞彙有“愚瞀”“惷愚”等,均強調心智未開或認知局限的狀态。
由于該詞生僻且無權威現代詞典收錄,建議在具體古籍引用中進一步考據其用法。
怐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心情懶散、厭煩或者無精打采。它可以用于形容人的情緒狀态或行為表現。
怐愗的拆分部首是忄(心)和忄(心),其中一個心字旁為左右結構,另一個心字旁為上下結構。
怐愗的筆畫數目共計12畫。
這個詞的來源具有一定的争議,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間方言,隨着時間的推移,被逐漸納入古代漢字詞彙中。
在繁體字中,怐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怐愗的古寫形式為「懶愗」。它們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含義相似。
以下是怐愗的例句:
與怐愗相關的組詞有:懶散、懶惰、懶洋洋等。
怐愗的近義詞包括:懶散、厭煩、無精打采等。
怐愗的反義詞包括:積極、充滿活力、有幹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