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繻者的意思、棄繻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繻者的解釋

棄繻生。 明 李夢陽 《潼關》詩:“滿眼非無棄繻者,寄言軍吏莫嗔顔。” 明 謝榛 《榆河曉發》詩:“征塵何日靜,古戍幾人閑?忽憶棄繻者,空慚旅鬢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棄繻者”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漢書·終軍傳》。終軍年少時入關求仕,守關官吏給他“繻”(帛制通關憑證),要求他返回時核驗。終軍卻棄繻而去,表示立志在關中成就事業,不再返回。這一行為成為“年少立大志”的象征。

2.基本含義

“棄繻者”本義指像終軍一樣胸懷遠大志向、勇于進取的人,尤其在古詩文中被用來贊美有抱負的青年。例如明代李夢陽《潼關》詩雲:“滿眼非無棄繻者,寄言軍吏莫嗔顔”。

3.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舍棄本職工作或責任的人”,這與原典含義相悖。需注意結合典故理解,避免望文生義。

4.文學運用

該詞多見于詩詞,如謝榛《榆河曉發》中“忽憶棄繻者,空慚旅鬢斑”,借典故表達對年少壯志的追憶與感慨。

5.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詩句引用或典故細節,可參考《漢書·終軍傳》及明代李夢陽、謝榛的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繻者》這個詞的意思

《棄繻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放棄事物的人。棄繻者表示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責任不再承擔和堅持,選擇放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棄繻者》的拆分部首是弓和糸,其中弓是部首,糸是字的最右側。它的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棄繻者》是古代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德充符》篇。這個成語在現代漢字中并不存在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代漢字《棄繻者》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記錄。

例句

1. 這個人本來是抱着極大的希望和熱情加入我們團隊,但最終成為了《棄繻者》。

2. 他曾經是一位優秀的運動員,但因為遭受了重大挫折,成為了《棄繻者》。

組詞

棄權、棄子、棄置、棄教、棄捐、棄職、棄世。

近義詞

放棄者、放棄者、抛棄者、離棄者、丢棄者。

反義詞

堅持者、承擔者、不放棄者、負責任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