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遏刘的意思、遏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遏刘的解释

制止杀戮。《诗·周颂·武》:“嗣 武 受之,胜 殷 遏刘,耆定尔功。” 毛 传:“刘.杀。” 郑玄 笺:“遏,止。嗣子 武王 ,受 文王 之业,举兵伐 殷 而胜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杀6*人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郡侯曰:‘息者,止也;宰者,杀也。息宰二字,有止杀之义,即《诗》所云遏刘也。’”一说为灭绝。见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遏刘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遏刘”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词汇来源与基本释义

“遏刘”最早见于《诗经·周颂·武》,原文为:“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二、古代注疏的权威解释

  1. 《毛诗正义》(汉代郑玄笺注):

    “遏刘”即“止其杀戮”,强调周武王伐纣后终结暴政,使百姓免于屠戮。

  2. 朱熹《诗集传》:

    释为“遏止其杀戮之事”,突出以武力终结乱世的正义性。

三、现代辞书定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遏刘”词条,释义为:

“制止杀戮;平定祸乱。”

例证引《诗经》“胜殷遏刘”,并注明“刘”通“戮”。

四、使用场景与语义演变

该词属文言雅言,后世多用于歌颂帝王功绩或描述止战安民的语境(如碑铭、史赞)。现代汉语中已被“止戈”“弭兵”“平定”等词替代,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修辞。


参考资料原文来源:

  1. 《诗经·周颂·武》(可查证于《十三经注疏》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诗经》原文
  2.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3. 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卷)

网络扩展解释

“遏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诗经》及相关注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遏刘”由“遏”和“刘”两字组成:

二、出处与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周颂·武》:“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此句描述周武王继承文王基业,战胜殷商并制止暴虐杀戮的功绩。

三、两种解释分歧

  1. 主流观点(制止杀戮)
    汉代毛亨(毛传)和郑玄(笺注)均认为,“遏刘”指通过武力制止暴虐的杀戮行为,强调以战止战的正义性。例如郑玄注解:“举兵伐殷而胜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杀人者。”

  2. 清代新解(灭绝)
    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遏刘”可能指“灭绝”,即彻底消灭敌人。这一说法在学界争议较大,未成为主流。

四、后世引用与例证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以“息宰”类比“遏刘”,进一步佐证了“止杀”的涵义。例如:“息者,止也;宰者,杀也。息宰二字,有止杀之义,即《诗》所云遏刘也。”

五、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遏刘”已不常用,主要作为古典文献研究或历史讨论中的专有词汇。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诗经》原文及毛传、郑笺等注疏,或马瑞辰的考据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标轴必丢不搭丛霄璀璨摧絃错意儋负刀鋋德庸电达踧蹐帝释青独苗苗鹅观草泛拜凫骑扶挮感愧槁干果核寒士毫毛不犯弘壮昏上驾服谏切狡诡荆蛮荆聂金缕玉衣矜释救夺举节俊快口讷苦艼敛揫零用鸾枳叹骆驼绒慢脸潜光隐德器度杞菊气厉清颜穷亲全武行侍御疏林漱濯松散桃花眼土牛拖把五爵小便池霞梯夏至喜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