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郵之賜的意思、杜郵之賜的詳細解釋
杜郵之賜的解釋
謂賜死。 宋 李綱 《靖康傳信錄》下:“公堅卧不起,讒者益得以行其説,上且怒,将有 杜郵 之賜,奈何?” 清 郝懿行 《宋瑣語·詞贍》:“初, 世祖 嘗賜 莊 寳劍, 莊 以與 豫州 刺史 魯爽 送别。 爽 後反叛, 世祖 因宴集,問劍所在。答曰:‘昔以與 魯爽 别,竊為陛下 杜郵 之賜。’上甚説。”參見“ 杜郵之戮 ”。
詞語分解
- 杜郵的解釋 見“ 杜郵亭 ”。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杜郵之賜”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君主或當權者強迫功臣、能臣自盡。它特指一種看似“恩賜”實為逼迫的死亡方式,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和曆史批判意味。
一、核心釋義
- 杜郵:指地名,即杜郵亭(今陝西省鹹陽市東)。
- 賜:本意為賞賜、給予,此處為反語,指“賜死”。
- 整體含義:指在杜郵這個地方被下令賜死。引申為功臣、良将因功高震主或遭讒言陷害,最終被君主逼迫自殺的悲慘結局。
二、典故溯源(核心來源)
“杜郵之賜”的典故直接來源于戰國末期秦國名将白起之死。
- 背景:白起是秦國一代戰神,為秦統一六國立下赫赫戰功(如長平之戰)。後因與秦昭襄王、相國範雎在伐趙策略上産生分歧,稱病拒絕出征。
- 貶谪與賜死:秦昭襄王聽信範雎讒言,先是将白起貶為士卒,流放出鹹陽。當白起行至杜郵亭時,秦王與範雎認為白起心懷怨怼,恐生變故,遂派使者追至杜郵。
- “賜劍自裁”:使者帶來秦王命令,賜劍給白起,命其自盡。白起最終在杜郵亭引劍自殺。 (主要依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三、用法與引申義
- 象征意義:該成語成為功臣遭猜忌、被冤殺或被迫自殺的典型象征。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殘酷政治邏輯。
- 情感色彩:帶有強烈的悲憤、惋惜與批判意味。用于描述忠臣良将的冤屈結局時,常表達對當權者昏聩、刻薄寡恩的譴責。
- 現代引申:有時也用于比喻在組織或環境中,有能力者因遭排擠、嫉妒或不被理解而被迫離開或承受不公待遇(程度遠輕于原意中的死亡)。
引用參考來源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司馬遷著) - 記載白起生平及杜郵之死的原始權威史料。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 《資治通鑒·卷五·周紀五》 (司馬光主編) - 編年體史書對白起事件的記述。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 - 權威語文工具書,收錄該詞條并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中國成語大辭典》 (王濤等編著) - 專門收錄并解釋成語的工具書。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杜郵之賜”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指君主賜臣子自盡,即賜死。此處的“賜”帶有反諷意味,表面上稱君王恩賜,實為被迫自殺的委婉說法。
二、曆史典故
典故源自戰國時期秦國名将白起之死:
- 背景:白起因戰功顯赫(如長平之戰大敗趙軍),但與宰相範雎産生矛盾。當秦昭王命他攻打趙國邯鄲時,白起稱病拒命。
- 結局:秦王震怒,将白起貶出鹹陽,行至杜郵(今陝西鹹陽東)時,派人賜劍令其自刎。此事被稱為“杜郵之賜”,後世以此喻指被迫自殺的悲劇。
三、詞語結構與用法
- 結構:“杜郵”(地名)+“之賜”(的賞賜),形式上美化君王權威,實則暗含諷刺。
- 例句:
- 宋代李綱《靖康傳信錄》:“上且怒,将有杜郵之賜。”
- 清代郝懿行引用典故:“竊為陛下杜郵之賜。”
四、總結
“杜郵之賜”通過地名與賞賜的組合,以含蓄方式揭露古代君臣權力關系的殘酷性,成為帝王權術與功臣悲劇的典型象征。其背後白起的故事更強化了成語的曆史厚重感。
别人正在浏覽...
暗索按抑奧絕八通坌沒辨複萆挈璨然層泉蟾蠩陳謝吃不服雠冤達貴單寒悼心失圖羝氲惡候訛以滋訛非想非非想處耕牛為主遭鞭杖涵亮毫相呵問兼示街巷阡陌界紙金杓迥然不同蜛蠩開光客唁勞思逸淫冷金牋料及流火之烏棉煙米囊逆畜旁寄帕斯卡定律清晶驅妖如晤蓍舊適例耍心眼兒恕道韬塵塔座體沉同共桐魚王恭柳望空我醉欲眠汙痕相衡笑僇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