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毫相的意思、毫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毫相的解釋

佛教語。指如來三十二相之一的白毫相。《佛藏經·了戒品》:“ 舍利弗 如來滅後,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及諸弟子。 舍利弗 ,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白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後亦泛稱佛相。 唐 韋臯 《再修成都府大聖慈寺金銅普賢菩薩記》:“儀合天表,制侔神工,蓮開慈顔,月滿毫相。” 宋 範成大 《下岩》詩:“不用苦求毫相現,祇教長掛水簾看。” 清 趙翼 《舟泊圮光看盂蘭會放湖燈》詩:“盂蘭盆借佛毫相,放大光明豁沉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毫相是漢語佛教術語,指佛陀三十二相中的“白毫相”,即眉間生有的白色毫毛,柔軟右旋,放光明,象征智慧與福德。《大般若經》載“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睹羅綿”,這一特征被視為佛陀圓滿功德的具象化體現。在佛教藝術中,毫相常以眉心圓點或螺旋紋表現,例如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佛陀造像的眉間白毫均以金粉勾勒,凸顯神聖性。

從語義演變看,“毫”本義為細長毛發(《說文解字》:“毫,豕鬣如筆管者”),後引申為極微小單位;“相”在梵語中對應“laksana”,指顯著特征。二者組合後專指佛陀的超勝體征,見于《觀無量壽經》:“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該詞在佛教典籍中的高頻使用(如《法華經》《華嚴經》)使其成為漢語宗教詞彙的固定表達。

注:文獻引用來源依據權威佛教典籍及學術工具書,因古籍原文無固定網絡鍊接,此處标注出處名稱:《大般若經》卷五、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觀無量壽經》校注本、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毫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1. 佛教術語
    指如來三十二相之一的“白毫相”,即佛陀眉間有一根白色毫毛,能放射光明,象征智慧與功德。如《佛藏經·了戒品》提到:“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及諸弟子。”。這一特征在佛教經典中常被強調,體現佛陀的殊勝莊嚴。

  2. 成語含義(需謹慎參考)
    有資料稱“毫相”可表示“極微小的差别”,由“毫”(極小的單位)和“相”(樣貌)組成。但此用法較為罕見,可能與其他類似成語(如“毫厘不爽”)混淆,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若用于宗教或文學領域,通常指佛教的白毫相;若涉及日常表達,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指向細微差異,但需注意其通用性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

騃豎鼻鼾薄觸不涼不酸憯恸谶語春濃榱提代敍導熱弟靡東塗西抹凍飲飛粟忿嫉更鑰工藝過淋懷仰宦孺回頭是岸回形針殲剝叫苦嬌怯家雁揭瘡疤機谲溘匝空心蘿蔔恐讋兩般三樣昤昤籠箧難鳴孤掌傩禮俏冥冥清水冷竈輕秀熱力學第零定律任子令容華三護三事申禀升陽殿屍祿素餐十守損怨肅雍踏潮潭濑替另剸諸文甲文旨五菜五技鼠邪穢斜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