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邮之赐的意思、杜邮之赐的详细解释
杜邮之赐的解释
谓赐死。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下:“公坚卧不起,谗者益得以行其説,上且怒,将有 杜邮 之赐,奈何?”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词赡》:“初, 世祖 尝赐 庄 寳剑, 庄 以与 豫州 刺史 鲁爽 送别。 爽 后反叛, 世祖 因宴集,问剑所在。答曰:‘昔以与 鲁爽 别,窃为陛下 杜邮 之赐。’上甚説。”参见“ 杜邮之戮 ”。
词语分解
- 杜邮的解释 见“ 杜邮亭 ”。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杜邮之赐”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君主或当权者强迫功臣、能臣自尽。它特指一种看似“恩赐”实为逼迫的死亡方式,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历史批判意味。
一、核心释义
- 杜邮:指地名,即杜邮亭(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 赐:本意为赏赐、给予,此处为反语,指“赐死”。
- 整体含义:指在杜邮这个地方被下令赐死。引申为功臣、良将因功高震主或遭谗言陷害,最终被君主逼迫自杀的悲惨结局。
二、典故溯源(核心来源)
“杜邮之赐”的典故直接来源于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白起之死。
- 背景:白起是秦国一代战神,为秦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如长平之战)。后因与秦昭襄王、相国范雎在伐赵策略上产生分歧,称病拒绝出征。
- 贬谪与赐死:秦昭襄王听信范雎谗言,先是将白起贬为士卒,流放出咸阳。当白起行至杜邮亭时,秦王与范雎认为白起心怀怨怼,恐生变故,遂派使者追至杜邮。
- “赐剑自裁”:使者带来秦王命令,赐剑给白起,命其自尽。白起最终在杜邮亭引剑自杀。 (主要依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三、用法与引申义
- 象征意义:该成语成为功臣遭猜忌、被冤杀或被迫自杀的典型象征。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政治逻辑。
- 情感色彩:带有强烈的悲愤、惋惜与批判意味。用于描述忠臣良将的冤屈结局时,常表达对当权者昏聩、刻薄寡恩的谴责。
- 现代引申:有时也用于比喻在组织或环境中,有能力者因遭排挤、嫉妒或不被理解而被迫离开或承受不公待遇(程度远轻于原意中的死亡)。
引用参考来源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司马迁著) - 记载白起生平及杜邮之死的原始权威史料。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 《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 (司马光主编) - 编年体史书对白起事件的记述。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 - 权威语文工具书,收录该词条并释义。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编著) - 专门收录并解释成语的工具书。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杜邮之赐”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指君主赐臣子自尽,即赐死。此处的“赐”带有反讽意味,表面上称君王恩赐,实为被迫自杀的委婉说法。
二、历史典故
典故源自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之死:
- 背景:白起因战功显赫(如长平之战大败赵军),但与宰相范雎产生矛盾。当秦昭王命他攻打赵国邯郸时,白起称病拒命。
- 结局:秦王震怒,将白起贬出咸阳,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时,派人赐剑令其自刎。此事被称为“杜邮之赐”,后世以此喻指被迫自杀的悲剧。
三、词语结构与用法
- 结构:“杜邮”(地名)+“之赐”(的赏赐),形式上美化君王权威,实则暗含讽刺。
- 例句:
- 宋代李纲《靖康传信录》:“上且怒,将有杜邮之赐。”
- 清代郝懿行引用典故:“窃为陛下杜邮之赐。”
四、总结
“杜邮之赐”通过地名与赏赐的组合,以含蓄方式揭露古代君臣权力关系的残酷性,成为帝王权术与功臣悲剧的典型象征。其背后白起的故事更强化了成语的历史厚重感。
别人正在浏览...
摆翠半封建宝玉背囊碧流鬓垂并塞避怨残臘差不点忏法揣力倒偃雕鹏斗钉端公戏堆叠肥肠蜂趋蚁附宫嫔诟噪瓜芦官钱寒琼核办鸿羲銗筩黄儿米瓠芭坚峻浇波较雠交切惊电局迫句子成分考程賫子乱弹络縸髦子磨礲淬励没入脚处内饔拈酸匿留秋枿取友塞下神形使婢熟眠腾骧同德偷儒推本推锋文瑞楼吴剑五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