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读为的意思、读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读为的解释

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用以表示古书中的假借字。《礼记·大学》“此之谓自谦” 汉 郑玄 注:“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读为"是传统训诂学术语,指用本字来解释文献中出现的通假字(或假借字)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语音线索,揭示文字背后的本字及其真实含义,以疏通文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性质 "读为"又称"读曰",是古代注释家指明通假关系的重要体例。当古书中的某字因音同或音近被借用时(即通假字),注释者用"读为"引出该字所代表的本字,从而解释其在上下文中的实际意义。例如《礼记·儒行》郑玄注:"虽危,起居竟信其志",注云:"信,读为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此例中"信"是通假字,"伸"是本字。

二、核心特点

  1. 破假借,明本字

    直接点破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断壶"毛传:"壶,读为瓠",说明此处"壶"通"瓠"(葫芦)。

  2. 因声求义

    依赖古音相同或相近建立联系。如《汉书·高帝纪》"明其为贼"颜师古注:"为,读曰伪","为"与"伪"上古同属歌部。

  3. 区别字形与字义

    强调字形非本义,需通过语音转换理解文意。如《周礼·天官》"胥十有二人"郑玄注:"胥,读为谞",指出"胥"在此通表才智义的"谞"。

三、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四、学术价值与应用 "读为"体现了清代学者"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王念孙《广雅疏证》),对解读先秦文献尤为重要。例如马王堆帛书《老子》"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读为"为",意为"因为",此训解依赖"读为"方法实现文意贯通。

权威参考来源

  1.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通论章节详析训诂术语体系。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论通假与"读为"实践。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读"字条释"读为"功能。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卷首《六书音均表》阐发音义关系。
  5. 孙雍长《训诂原理》(语文出版社)第四章专论破假借方法。

示例深化

甲骨文"凤"(凤凰)常借表"风",《卜辞》"遘大凤"即"遇大风",注释需标注"凤读为风",体现早期文字假借现象(来源:裘锡圭《古文字论集》)。

网络扩展解释

“读为”是古代文献注释中常用的术语,主要用于解释假借字现象。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定义
    “读为”是古代注音兼释义的用语,其核心功能是标识古书中的假借字。假借字指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注释时通过“读为”指明被借字应理解为本字的音义。

  2. 用途与示例
    在经典注释中,学者通过“读为”提示读者某字实际应读作另一字。例如《礼记·大学》中“此之谓自谦”,汉代郑玄注:“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这里“谦”是假借字,本字为“慊”,需按“慊”的音义理解。

  3. 发音与构成

    • 拼音:dú wéi(“为”取第二声wéi,表“作为”义)。
    • 结构:“读”指读音,“为”表示转换,整体意为“应读作……”。
  4. 相关延伸
    该术语属于传统训诂学术语体系,类似表述还有“读曰”“读如”等,但“读为”更侧重音义替换的明确指示。

若需进一步了解假借字的具体分类或训诂学方法,可参考《说文解字》等典籍或汉典网等专业平台。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逸逸滮田不试布字操场辰宿触目警心辍业凑手蹈方捯气儿多福蛾黛发粉分风劈流高等植物櫜服官产广陵涛颢汗豪民何以家为滑杆获准贱婢简弛捡手检署金鵾车抗迹科扰科套六节门帖蔑视女道疲馑洽博遣将徵兵趣致染草人马平安三元节沙坛社会科学湿度计首种熟靼鞭说唱素霓讨骂腾装通式物候悟觉污君五岭斜谷协中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