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k blindly;try to discover the mystery of the sky by covering the head with a tub] 頭戴盆子而想看天上。比喻行動跟目的相反,願望無法實現(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
戴盆望天,不見星辰。——《易林·小過之蠱》
(1).《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絶賓客之知,亡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李善 注:“言人戴盆則不得望天,望天則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因以“戴盆望天”喻事難兩全。《後漢書·第五倫傳》:“苦身待士,不如為國,戴盆望天,事不兩施。” 宋 王安石 《舒城被召試不赴偶書》詩:“戴盆難與望天兼,自笑虛名亦自嫌。”
(2).喻方法錯誤,無法達到目的。 漢 王符 《潛夫論·叙錄》:“行污求榮,戴盆望天。”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人生》:“徒知其一,未究其術,何異夫戴盆望天,倚杖逐日。”
“戴盆望天”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以此自述處境:他因李陵事件受宮刑後,好友任安(字少卿)寫信勸他推賢進士,但司馬遷認為自己已如“戴盆望天”,無法兼顧理想與現實,隻能專注完成《史記》。這一比喻既表達了他的無奈,也暗含對行為與目标矛盾的反思。
金代元好問的“戴盆郁郁夢瞻天”、明代湯顯祖的“戴盆複何望”等詩句,均化用此典,表達追求受阻的苦悶。
“戴盆望天”通過生動的比喻,揭示了目标與方法沖突的深刻哲理,至今仍被廣泛用于文學和日常表達中。
戴盆望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盆擡在頭上,仰頭向天仰望。
戴的部首是戈,總共4畫;盆的部首是皿,總共5畫;望的部首是月,總共4畫。
戴盆望天起源于古代民間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有一位聰明的農民,他種植的莊稼因為遭受旱災而枯萎。他為了觀察天象,尋找降雨的希望,将盆擡在頭上,仰望天空,希望看到有什麼征兆。這個動作被人們看到後,慢慢演變成了一種比喻,形容人們高瞻遠矚,具有追求理想和胸懷大志的精神。
戴盆望天的繁體寫法為「戴盆望天」。
在古時候,「望」的寫法稍有不同,寫作「朢」,總共4畫
他年輕時就有戴盆望天的精神,一直追求着更高的目标。
戴望、戴天、望天、戴盆、盆望
仰望天空、仰天、俯仰無愧
低頭、垂頭喪氣、食而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