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或的意思、莫或的詳細解釋
莫或的解釋
沒有。《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 李賢 注:“或,有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自《風》《雅》寝聲,莫或抽緒,奇文鬱起,其《離騷》哉!”
詞語分解
- 莫的解釋 莫 ò 不要:莫哭。 沒有,無: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須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緻的結論)。愛莫能助。 古同“漠”,廣大。 姓。 ' 莫 ù 古同“暮
- 或的解釋 或 ò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或許。或者(.也許;.連詞,用在叙述句裡,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或然。或則。 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稍微:不可或緩。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或者 筆畫數
專業解析
“莫或”是古漢語中由否定副詞“莫”與無定代詞“或”組合而成的固定結構,其核心語義為“沒有人”或“沒有誰”。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左傳·宣公二年》載:“谏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其中“莫之繼”即“莫或繼之”的倒裝形式,意為“沒有人繼續進谏”。
從語法構成分析:
- 否定副詞“莫”:表泛指性否定,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沒有誰”“沒有什麼”,如《論語·憲問》“莫我知也夫”;
- 無定代詞“或”:指代不确定對象,相當于“有人”“某人”,如《孟子·公孫丑下》“或問乎曾西曰”。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用例體現三個特征:
- 指代群體性否定:《宋史·列傳第九十六》載“自今敢有妄議,當重置典憲”,後附“莫或敢言”,強調群體性失語狀态;
- 隱含責任主體缺失: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評秦漢制度“法密而天下莫或能任其咎”,突顯責任主體缺位;
- 多用于批判語境:近人章炳麟《訄書》中“政令莫或問其是非”,常用于批評時政弊端。
權威辭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0冊第456頁“莫”字條,及《古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13頁“或”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莫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莫或”讀作mò huò,核心含義為“沒有”。其中:
- 莫:表示否定,相當于“不”或“沒有”;
- 或:此處通“有”,古漢語中“或”可作“有”解。
二、用法與例句
-
作否定短語
表示對存在或動作的否定,常見于古籍:
- 《後漢書》例:“開辟以來,莫或茲酷。” → 開天辟地以來,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事。
- 胡宏《知言》:“莫或使之,非鬼神而何?” →沒有誰指使,不是鬼神又是什麼?
-
“莫”的延伸含義
- 作代詞時,表示“沒有誰/什麼”,如“莫能守”(沒有人能守住);
- 作副詞時,可表推測(如“莫非”)或禁止(如“莫哭”)。
三、近義與反義
四、注意事項
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用于研究古籍或特定文學表達。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莫”的具體含義(否定副詞或代詞),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霸岸八乘白團筆劄不直躔離潮煙衩袒城郭錯忙大曲東不拉渎污輀車二丁風雲變幻傅羼構變光芒四射顧名思義過宿債痕穢紅腐荒茀悔悖霍奕夾闆船擊博禁印九鐘困悴拉近胡利如流僻輪睛鼓眼邁上末世耙子扁舟乘興籤記乾啟擒捕欺役容量瓶三面網沙度上奉審辦施用首善死不旋踵胎孕棠溪望養晚宴文曆緼絮涎沫校聯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