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輪三昧的意思、火輪三昧的詳細解釋
火輪三昧的解釋
即灸。中醫燒艾灼膚的一種治療方法。 宋 陶穀 《清異錄·火輪三昧》:“凡病膏肓之際,藥效難,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長於宣壅滞,灸長於導氣血,古人謂之延年火,又曰火輪三昧。”
詞語分解
- 火輪的解釋 ∶舊時稱輪船 ∶指太陽詳細解釋.指太陽。 唐 韓愈 《桃源圖》詩:“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 宋 楊萬裡 《三辰硯屏歌》:“君不見八月十五夜向晨,東方亭亭升火輪。” 清 黃景仁 《苦
- 三昧的解釋 佛教用語,梵文 ā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谛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陸遊《示子過》深得其中三昧詳細解釋.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
專業解析
火輪三昧是佛教密宗術語,指一種以觀想火輪(火焰構成的輪形)為修行核心的禅定境界,象征智慧之火能焚盡煩惱、破除無明。其釋義與來源如下:
一、術語構成解析
-
火輪(Huǒ Lún)
指熾燃旋轉的火焰之輪,在密教中代表大日如來的智慧光明或不動明王的威猛神力,具有摧滅業障的象征意義。例如《大日經疏》載:“火輪者,如來智慧火,燒除一切煩惱薪。”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火輪”條目。
-
三昧(Sān Mèi)
梵語“Samādhi”的音譯,意為“定”或“正受”,指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态,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來源:《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編)。
二、佛教釋義與修法内涵
火輪三昧屬密教觀想法門,修行者通過觀想自身或本尊(如不動明王)足踏或手持火輪,令心念高度集中,達到以下境界:
- 摧破無明:火焰象征般若智慧,焚燒貪嗔癡等煩惱。
- 護法除障:火輪具威猛之力,可驅散邪魔障礙,如《不動明王念誦法》雲:“火輪三昧,燒盡一切不祥。”
- 即身成佛:密宗認為修持此三昧可速證菩提,契合“即事而真”的教義。
三、典籍出處與權威考據
- 《大日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為密宗根本經典,其中“火輪三昧”與“大日如來”的智慧光明相關聯,強調其能照破衆生無明黑暗。
- 《金剛頂經》
記載不動明王修法,明确提及以火輪為法器入三昧定,如“住火輪三昧,現大忿怒相”。
來源:唐代密宗典籍《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定義“火輪三昧”為:“密教觀法之一。觀想火輪而住于定也。”并引述唐代密宗祖師善無畏的注疏。
四、文化延伸與象征意義
在佛教藝術中,火輪常出現于不動明王造像的背光或足下,代表其誓願之力。日本真言宗典籍《覺禅鈔》更将火輪三昧與“降伏四魔”的修行次第結合,深化其實踐意義。
參考資料: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火輪三昧"條目(基于古籍《大日經疏》《金剛頂經》釋義)
- 唐代密宗文獻《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收錄于《大正藏》)
- 陳義孝. 《佛學常見詞彙》"三昧"釋義
- 日本真言宗秘典《覺禅鈔》(卷三·不動法)
網絡擴展解釋
“火輪三昧”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源于中醫術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本義:指中醫中的“灸法”,即通過燃燒艾草熏灼人體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 字面拆解:
- 火輪:字面可理解為“火的車輪”,但在此語境中代指艾灸的熱力循環;
- 三昧:源自佛教,意為“專注、定境”,此處引申為通過艾灸達到調和氣血的專注治療狀态。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宋代陶穀《清異錄·火輪三昧》:“凡病膏肓之際,藥效難,此針灸之所以用也……灸長于導氣血,古人謂之延年火,又曰火輪三昧。”
- 文中強調艾灸在治療重症(如病入膏肓)時的獨特作用,認為其能疏通壅滞、引導氣血運行。
應用場景
- 中醫領域:專指艾灸療法,尤其用于形容針對頑固病症的灸法治療。
- 現代延伸:部分語境中可比喻“高效、專注的解決方式”,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補充說明
- 與“針灸”的關系:古時“針”與“灸”常并提,但“火輪三昧”特指灸法,強調其溫熱刺激的特性。
- 文化意義:該詞融合了中醫理論與佛教術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醫療與哲學的交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漢典及《清異錄》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暗號鏖撲闆梯剝面皮卑谄表欵璧流離閉塞采寫側坐常玩赤鐵重整旗鼓稻孫钿車東皇二會子焚椒富春覆窠談浮萌革異皇書诙噱菫菜旌甲寄示究物口耳相承狼奔兔脫覽曆岚岫勞動改造勞費缧囚靈方麟瑞溜跑媒衒沒牙啃黏巴拟非其倫滂滂拚棄貧窘謙恭清芬軟剌答散親山嶝涉足私愛條例司梯陟通允葳蕤溫枕扇席無不嚣人霞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