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隨兕的意思、隨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隨兕的解釋

傳說中的惡獸名。《呂氏春秋·至忠》:“ 荊莊哀王 獵於 雲夢 ,射隨兕,中之, 申公子 培 劫王而奪之。王曰:‘何其曓而不敬也?’命吏誅之。左右大夫皆進諫曰:‘ 子培 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願察之也。’不出三月, 子培 疾而死。” 高誘 注:“隨兕,惡獸名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臯記上》:“ 楚莊 争隨兕而禍移, 齊桓 睹委蛇而病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隨兕"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展開:

一、詞義考據 "隨"本義為跟從、順行,《說文解字》釋為"從也"(《說文解字·卷十四》)。"兕"則為古代犀牛類猛獸,《爾雅·釋獸》載:"兕似牛,青色,一角"。二字合稱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仲冬紀》:"舜之耕漁也,不能利一邑;及立為天子,能制天下。賢不肖,其才一也,而位不同,所就異也。舜禹遇時,尚不可避,況賢主乎?故聖人雖在窮巷,其德王矣。舜之耕漁也,賢非加也;及立為天子,惡非損也。舜之耕漁,其賢未足以化人;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舜禹之遇時,尚不可避,況賢主乎?故聖人雖在窮巷,其德王矣。舜之耕漁也,賢非加也;及立為天子,惡非損也。舜之耕漁,其賢未足以化人;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舜禹之遇時,尚不可避,況賢主乎?故聖人雖在窮巷,其德王矣。"(《呂氏春秋·恃君覽第八》),此處"隨兕"喻指難以躲避的災禍。

二、文化意象 在先秦典籍中,"隨兕"常與"蒼兕"并稱,《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居二年,聞纣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衆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遠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昬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軌于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離,于商郊,不禦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于爾身有戮。'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用以象征戰争兇險與自然威能。

三、語義流變 漢代《淮南子·本經訓》将"隨兕"與"鑿齒"等并列為上古兇獸,其文曰:"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卷八》),此時詞義已從抽象災禍具象化為神話生物。

四、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隨兕"為:"古代楚地傳說中的惡獸名",并引《戰國策·楚策一》:"君王親趨群臣,隨兕之齒尚猶在車"為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卷)。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該詞多用于比喻難以規避的災禍(中華書局199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隨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二、釋義

指傳說中的惡獸名,最早見于《呂氏春秋·至忠》。書中記載了楚莊王(或作“荊莊哀王”)在雲夢澤狩獵時射中隨兕,其臣子申公子培為保護君王而搶奪獵物,最終病逝的故事。

三、典故背景

《呂氏春秋》中,隨兕被描述為一種象征災禍的兇獸。臣子搶奪被射殺的隨兕,實則是替君王承擔厄運,側面反映了古代“忠臣護主”的觀念。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文研究或文學典故的素材。

如需進一步了解《呂氏春秋》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查閱權威古籍注解或文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霸代日貝阙珠宮邊備邊沙草座層台熾情初指大弓黨朋大企業跌了下巴遞進帝青逗人伐阇羅犯不出反衍煩重覆定隑隑根芽狗頭狗腦國境合尊喤喤互用家緣過活驚師動衆開贊孔聖人酹祀麟趾褭蹏龍仙芝龍顔鳳姿貓頭筍魔方南陳北崔碾磨蓬科匹概搶渡潛光隱耀牽蔓清曠邛邛遒躁榮爵揉耳十五時鬊雲陶匠銅符吏馱畜琬琰物阜民康鑲花俠女小李媟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