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憎主人的意思、盜憎主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憎主人的解釋

比喻奸惡的人怨恨正直的人。語出《左傳·成公十五年》:“ 伯宗 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難。’”《後漢書·馬援傳》:“及臣還反,報以赤心,實欲導之於善,非敢譎以非義,而 嚣 ( 隗嚣 )自挾姦心,盜憎主人,怨毒之情,遂歸於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盧仝》:“ 仝 復慮盜憎主人,願罷之。”亦作“ 盜怨主人 ”。 漢 劉向 《說苑·敬慎》:“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亦省作“ 盜憎 ”。 唐 薛能 《春日寓懷》詩:“幽拙未謀身,無端患不均;盜憎猶念物,花盡不知春。” 宋 王禹偁 《谏議大夫臧公墓志銘》:“臣觀 汝士 之所為略無私過,蓋盜憎民怨爾。” 清 顧炎武 《将去關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詩:“世業為奴有,空名任盜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盜憎主人"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或作惡者憎恨受害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義、出處及用法:


一、成語釋義

  1. 字面含義

    “盜”指竊賊,“憎”為憎恨,“主人”指被盜竊的對象。字面意為竊賊憎恨失主,因失主的存在使其盜竊行為面臨風險或道德壓力。

  2. 引申義

    比喻邪惡之人對正直者心懷怨恨,或因自身行為不正而遷怒于無辜者。例如:貪官污吏憎恨舉報者,罪犯仇視執法者,均屬“盜憎主人”之态。


二、典故出處

此成語典出《左傳·成公十五年》:

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釋義:春秋時晉國大夫伯宗的妻子勸誡丈夫,直言進谏會招緻小人憎恨,正如盜賊憎恨主人、百姓厭惡統治者一般。後伯宗果因直言被權臣所害。

此典故揭示了正直者易遭奸人嫉恨的社會現實,強調道德對立中的普遍人性困境。


三、權威詞典解釋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盜憎主人:竊賊憎恨物主。比喻奸邪者怨恨正直之人。”

    (來源:詳見《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2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3. 《成語源流大詞典》(中華書局)

    強調其出自《左傳》,并引申為“立場對立者天然相仇”的哲學含義。


四、用法示例


五、文化内涵

此成語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正邪對立”的道德觀:

  1. 道德批判:強調邪惡者對正義的天然敵意;
  2. 處世警示:告誡正直者需提防小人暗害(如伯宗之妻的勸誡);
  3. 社會隱喻:映射權力、利益沖突中弱勢方對壓迫者的反抗心理(“民惡其上”)。

參考資料

  1. 《左傳·成公十五年》原文(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釋義(漢典網收錄
  3. 《成語源流大詞典》(劉潔修著,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盜憎主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盜賊憎恨被偷的物主,比喻邪惡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其核心内涵揭示了善惡對立關系中,作惡者因正直者的存在而感到威脅,從而産生敵意。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伯宗因正直敢言遭郤氏三兄弟(郤锜、郤犨、郤至)嫉恨。其妻曾勸誡:“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難。”後伯宗果然被晉君借故殺害。故事通過盜賊與物主的關系,影射奸佞對忠良的迫害。

三、用法與結構

四、延伸解讀

部分典籍如《後漢書·馬援傳》将其引申為施恩反遭怨恨的現象,但主流解釋仍以《左傳》的善惡對立為核心。英文可譯為“Bad eggs hate the honest”。


若需了解該成語在具體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案例,可查閱《左傳》相關篇章或權威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八八卦丹白疊白骐絆翻變滅逋耗彩雲易散顫抖搜懘鑰串炮從善如流村陋撮襟書打火店代嬗得桂冬除東山複起馮藉俸請貫魚恒姿慌惘降祥叫丫丫戒心靖人脊線巨大俊喆開顔科名款坎匳體厘福梨幹隆政霾天夢影命根年假盤術瞥視清客清帳人多勢衆潤賂盛鬋涉禽類仕路食油樹疙瘩碩膚書氣庶司送撥筍頭委屈顯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