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農曆每月初七、八,廿二、三和十五(有時是十六、七)。《鹖冠子·天則》:“弦望晦朔,終始相巡。” 陸佃 解:“月盈虧而成弦望。” 漢 王充 《論衡·四諱》:“八日月中分謂之弦,十五日日月相望謂之望,三十日日月合宿謂之晦,晦與弦望一實也。” 唐 楊炯 《送并州旻上人詩序》:“三元日月,不能改弦望之期;四序炎涼,不能移變通之運。” 明 何景明 《泊雲陽江頭玩月》詩:“弦望幾更易,客行尚殊境。” 清 顧炎武 《薊門送子德歸關中》詩:“彈筝叩缶長太息,豈可日月無弦望?”
(2).借指時日、歲月。 南朝 梁元帝 《策勳令》:“自 白波 作寇,亟淹旬朔; 黑山 搆逆,多歷弦望。”《南史·陳紀上·廢帝》:“敕 歐陽紇 等攻逼 衡州 ,嶺表紛紜,殊淹弦望。” 唐 庾抱 《卧痾喜霁開扉望月簡宮内知友》詩:“秋雨移弦望,疲痾倦苦辛。”
“弦望”是一個與古代曆法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弦望”指農曆中與月相相關的特定日期:
在文學中,“弦望”可借代時間或歲月,如南朝梁元帝《策勳令》用“多歷弦望”表示曆經時日。
部分資料(如)提到“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誤用或引申,需結合語境判斷。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 引古詩,表達時間自有規律。
總結來看,“弦望”本義為月相日期,後擴展為時間象征,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弦望》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用于形容對于琴弦的期盼和向往。這個詞語通常用于描述施琴者對于旋律流暢、音調優美的期待和追求。
《弦望》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弓」和「目」。根據漢字的組字規則,「弓」在左邊表示與弓有關,「目」在右邊表示與視力、期望有關。
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 弓部:2畫 目部:5畫
《弦望》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天問》中,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之一。該篇作品以琴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美妙琴音的追求和對音樂的憧憬。
《弦望》的繁體字形為「弦望」,與簡體字形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弦望》一詞的字形與現代有一些差異。例如,「弦」的古代字形将「⺈」放在「弓」的上方,而「望」的古代字形将「月」放在「目」的上方。
1. 他在演奏前的弦望中寄托了對完美演奏的希望。
2. 每個音樂家都懷揣着弦望,希望自己的琴音能夠打動人心。
相關的組詞有「琴弦」、「弦樂」、「期望」。
近義詞有「期盼」、「向往」。
暫時沒有找到《弦望》的明确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