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器和酒令籌。 唐 皇甫松 《醉鄉日月·觥錄事》:“觥籌盡有,犯者不問。” 宋 楊萬裡 《次日醉歸》詩:“我非不能飲,老病怯觥籌。”《紅樓夢》第七六回:“ 湘雲 隻得又聯道:‘觥籌亂綺園。’”
“觥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ng chóu,由“觥”和“籌”兩個部分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該詞最早出自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 唐代皇甫松《醉鄉日月·觥錄事》也有記載:“觥籌盡有,犯者不問。”
“觥籌”常連用,代指宴飲場景中的酒器和飲酒活動,後衍生為成語“觥籌交錯”,形容宴會上熱鬧敬酒、賓主盡歡的情景。例如:
“席間觥籌交錯,賓主盡歡。”(例句)
多用于描述慶祝、聚會等場合,如婚禮、生日宴、晉升宴等,強調飲酒助興的氛圍。
觥作為禮器,象征古代飲酒文化的莊重與儀式感;籌則體現了酒令遊戲的娛樂性,兩者結合反映了古人社交與宴飲的豐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或相關古代酒器研究文獻。
《觥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酒杯和竹籤來表示聚會宴飲的意思。
《觥籌》的拆分部首是「角」和「⺮」,筆畫數分别為7和9。
《觥籌》來自于《左傳》,原文為「觥籌交錯,矢者相謂曰:『饗饌之名,曰觥籌。』」,意思是人們舉着酒杯和竹籤,相互招呼稱頌着盛宴的名字。其中「觥籌」一詞在繁體中為「觥籌」。
在古代,「觥籌」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其中「觥」的古字形是「觵」,表示酒杯;「籌」的古字形是「櫃」,表示竹籤。
他們舉起觥籌,歡聚一堂,慶祝朋友的婚禮。
酒觥、籌算、籌備
酒醉、宴飲、歡慶
戒酒、禁歡、憂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