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umber;number of people allowed or assigned;quota of people] 規定的總數定額數
代表名額
(1).猶名目。 唐 元稹 《中書省議賦稅及鑄錢等狀》:“若此則賦歛無名額之煩,貧富有等差之異。”《宋史·食貨志下一》:“ 宋 貨財之制,多因於 唐 ……法既變而用不給,故興利者進,而征歛名額繁矣。”
(2).有名號的匾額。《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七年》:“令天下係帳存留寺觀及 四京 管内雖不係帳而舍屋百間以上者,皆特賜名額。”
(3).人員的數額。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可每一個閨女都怕落在後邊,名額滿了,去不成縣裡。”
(4).指額定的人員。《花城》1981年第6期:“我慫恿她通過父親的關系,‘運動’到一名公費生的名額。”
名額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指某種事項中預先限定的人員或事物的數量。該詞強調數量上的限制性,常見于行政管理、資源分配等場景。以下是詳細解析及權威依據:
數量限定性
指在特定範圍内(如入學、任職、參會等)被批準或允許參與的最大人數上限。例如:
“招生名額已滿”表示學校錄取人數達到預設上限。
(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分配屬性
體現資源或機會的配額制,需通過申請、選拔等程式獲取。如:
“今年公務員考試提供2000個錄用名額。”
(參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管理辦法》)
明清文獻中“額”指官府規定的數目(如賦稅額度),後衍生為“名額”。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除人員編制外,亦用于物品配額(如“補貼名額”)或虛拟資格(如“會員名額”)。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明确:“崗位名額需報人社部門核準。”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
教育部通知:“高校自主招生名額不得超過年度計劃的5%。”
(來源: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指标(側重量化目标)
配額(多指國際貿易分配)
無限制(如“開放式報名”)
(《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
結論:名額的本質是制度性數量管控,反映資源稀缺性與公平分配原則。其使用需嚴格依據官方文件或機構規章,常見于政策文本與正式文書。
: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https://www.cp.com.cn/book/7f4c69b4f.html
: 教育部招生計劃規範: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258/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s://www.zsbeike.com/cd/91019.html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官網:http://www.nciku.com
: 人社部事業單位招聘規定: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201407/t20140728_136458.html
: 教育部高校招生通知: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 商務印書館同義詞詞典:https://www.cp.com.cn/book/d50c6d7c-2.html
“名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人數限額
指為特定職位、機會或資源設定的數量限制。例如:招生名額、競賽名額、招聘名額等。這一用法在現代最為常見,強調資源的有限性和競争性。
例句:
“我校參加數學競賽的名額隻有三人。”
額定人員
指被正式分配或确認的特定人員,常用于選拔或分配場景。例如:公費生名額、征兵名額等。
名目或項目(古代用法)
曆史上曾指賦稅、政策中的分類條目。如唐代文獻提到“賦歛無名額之煩”,指稅收缺乏明确分類。
有名號的匾額(古代用法)
宋代文獻記載,朝廷會為寺廟或建築“特賜名額”,即授予帶有官方稱號的匾額。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鑒》等典籍。
稗飯表帶畢身傳道受業春妍帶球跑達樂誕姿道而不徑大士點把點頂多冬扇夏爐遁甲神鳳頭履服貼撫弦管涵古操橫七竪八徽華假拟椒壺賈思勰季常之懼九重閨老拙良娣亂災埋窆滿理梅岑鬧閧牛券偏眼貧賢潛研栖皇拳手日久見人心善待上半身山坡地賒市詩味霜夕束檢松腴踏藕偷懶偷容托福文章钜公無竟蝦兵顯而易見險谒逍遙館瞎神搗鬼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