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视的意思、耳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视的解释

谓以耳代目。 宋 司马光 《迂书·官失》:“衣冠所以为容观也,称体斯美矣。世人捨其所称,闻人所尚而慕之,岂非以耳视者乎!”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三》:“ 宋 周朗 有櫝带寳笥著衣之论, 司马文正公 有耳视目食之説,皆足以儆世迷。”参见“ 耳视目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视”的汉语词典释义

“耳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较为特殊且带有一定的哲学或文学色彩。根据权威汉语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1. 字面与引申义:

    • 字面义: 指用耳朵代替眼睛去看(观察)。这是一种违反常规感官功能的表述,强调感知方式的非常规性。
    • 引申义/比喻义: 形容一种超越常规感官限制的感知能力或认知方式。常指不依赖于视觉,而是通过听觉或其他内在感知去理解、洞察事物。引申为不循常理、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观察或理解方法。
  2. 道家哲学背景:

    • 该词常出现在道家典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学作品中。它体现了道家追求超越感官局限、达到“神遇”或“心通”境界的思想。道家认为,真正的认知并非仅依赖耳目等外在感官,而应追求内在精神的通达。例如,《列子·仲尼》中提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这里“耳视”描述的是一种得道后的超凡感知状态。

总结释义: “耳视”意指以耳代目进行观察,或指一种超越常规视觉依赖、通过内在感知(常与听觉或心神相关)来洞察事物的特殊能力或方式。它带有浓厚的道家哲学色彩,强调突破感官局限、追求精神层面的通达与理解。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该词典作为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辞书之一,对“耳视”一词有收录和释义,明确指出其“以耳代目”的本义及道家典籍中的用例。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虽对极生僻的古语词收录有限,但其编纂原则和收录标准是解释词汇规范性的重要参考。对于“耳视”这类源于古籍的词汇,其释义需符合古语词解释的规范。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这部大型综合性辞典,在解释“耳视”时,会结合其出现的文献背景(如《列子》)进行释义,强调其作为道家术语的特殊含义和文化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耳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综合相关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核心含义:指以耳代目,即用听觉代替视觉去感知事物。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宋代司马光的《迂书·官失》,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不注重实际观察的现象(如“世人捨其所称,闻人所尚而慕之,岂非以耳视者乎!”)。

二、延伸理解

  1. 道家哲学中的特殊含义
    在《列子·仲尼》中记载,道家弟子亢仓子通过修炼达到“耳视目听”的境界,即视听不受感官限制,强调精神对感知的主宰作用。这种用法属于古代哲学范畴,与日常语言不同。

  2. 现代误读与扩展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理解为“同时用耳听和眼看”,强调全面观察。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是对原意的延伸或误读。

三、使用场景

四、辨析注意

需区分传统释义(以耳代目)与现代扩展义(视听并用),建议优先参考《汉典》《困学纪闻》等权威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艾绶安次按时安暇珤靥渤溢步兵不方昌濮称诉春律春月柳點翳洞豁番文敢言观测国灵横阡寰极简缘解济解閲机户寂寂静定进寇酒言酒语军哄腊八面柳梢青论辨马尾萝磨研彷像痡峭窃眸罄尽清清泠泠勤悫七舍虬虎禳除日月潭时嘤耍舌头水牛戍垒邃义滩黄讨闹铁脇晚运维纳斯苇舆无可非难屋霤无所不通午转先大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