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漢 明帝 永平 ﹞十五年春行幸 東平 ……帝以所作《光武本紀》示 蒼 , 蒼 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後因以“東平獻頌”為宗室歌頌帝德的典實。《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昔 唐叔 歸禾, 東平 獻頌,斯皆骨肉贊美,以彰懿親。”
“東平獻頌”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漢明帝劉莊巡幸東平國,将所著《光武本紀》展示給東平王劉蒼。劉蒼為表敬意,獻上《光武受命中興頌》,贊頌光武帝劉秀的功績,此舉深得明帝贊許。後世遂以“東平獻頌”代指宗室成員對帝王功德的稱頌。
與“東平獻頌”類似的典故包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釋義。
《東平獻頌》是指向東平府獻上贊美、頌揚之詞或樂曲。這是一種古代文化中的禮儀活動,旨在向東平府表達敬意和感謝。
《東平獻頌》的拆分部首為“口”和“羊”,其中“口”代表了發音,而“羊”則起到了表示意義的作用。此外,“東”字的筆畫共有5畫,“平”字的筆畫有5畫,“獻”字的筆畫有8畫,“頌”字的筆畫有9畫。
《東平獻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樂制度。東平府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地方,而《獻頌》一詞是經典禮儀樂章的一種形式,用來表達對東平府的崇敬和敬意。
《東平獻頌》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東平獻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東平獻頌》為例,古代的寫法中「獻」字可能會寫作「獻」,「頌」字可能會寫作「頌」。
他撰寫了一曲《東平獻頌》,表達對故鄉的深情。
東平、獻頌、表達、敬意、禮樂、雜技、樂曲
東平贊揚、獻詞頌美、府上表達、敬仰
東平責備、抨擊、非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