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纏繞。《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有所思》:“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紹缭”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本義指纏繞、環繞的動作,後引申為事物間緊密關聯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荪桡兮蘭旌”句,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綢,縛束也。一作‘紹缭’。”
從構詞法分析,“紹”本義為接續、繼承,《說文解字》釋作“繼也”(《說文解字·糸部》);“缭”指纏繞,《廣雅·釋诂》解為“繞也”。二字合用時,詞義産生協同作用,特指用絲織物進行精緻纏繞的工藝手法,常見于古代禮器裝飾,如《周禮·考工記》記載的“五采纏紹缭”之法。
在文學語境中,“紹缭”多用于描繪纏綿悱恻的情感狀态。宋代朱熹《楚辭集注》特别指出:“此謂以香草紹缭其旌旗,取其芳潔,亦喻君子之德相續不絕。”該注釋将物理纏繞升華為道德承續的象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補充道:“今吳語猶謂細纏曰紹缭”,說明該詞在方言中仍有遺存。
需特别注意的是,現代《漢語大詞典》将“紹缭”列為“纏繞”義項的首證書證,但标注其屬于“古代纏繞絲線的專用術語”,強調其最初應用場景的專業性。
“紹缭”一詞的含義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紹缭”指纏繞,常用于描述用絲線、玉石等物品進行裝飾或捆紮的動作。該詞源自漢樂府詩《有所思》中的“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缭之”,意為用玉石纏繞裝飾玳瑁簪子。
詞源與構成
部分網頁(如)提到“繼承事業”的釋義,但結合權威古籍及高頻引用内容,此說法缺乏直接文獻支持,建議以“纏繞”為核心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或漢代文學注解。
白馬長史辯駁不隨以止扠腰凸肚秤鈎臭椿出牒刍説賜杖帶砺河山當依丹赭典核丁字尺惇典二輝二吳浮光缟羽栝松涵漬好吃好喝華坊黃花崗起義阛阓歡靥嬌蟬積滿雞黍酒坊使亢燥考鏡枯澗羸疢掠彴橉木螺貝梅蘇缪説匏巢起錨裙襵容氣睿達三座大山誓海盟山施氣庶孽調養退筆忳誠喂餓喔烏篷五濁餡草線斷風筝笑藹藹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