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車兩旁之上高出于轼的平木。《周禮·考工記·輿人》“以其隧之半為之較崇” 鄭玄 注“較,兩輢上出式者。” 唐 賈公彥 疏:“較,謂車輿兩相,今人謂之平鬲也。” 孫诒讓 正義引 鄭珍 雲:“《説文》:‘輢,車旁也。’則輢止是車兩旁之稱。注雲‘兩輢’,猶兩旁也。‘上出式’者,謂兩旁之上,高出於式之平木。此平木為較,猶較前平木為式。式崇較崇,并是平木距箱底之高……較木平設,故此及《車人》疏謂之平鬲。《山虞》疏及《詩·衛風·淇澳》 孔 疏又作平較。”按,式即轼,車前扶手的橫木。參見“ 平較 ”。
關于“平鬲”一詞的釋義,目前可查的文獻資料較少。根據現有搜索結果:
“平鬲”指古代車馬結構中車廂兩側高于轼(車前橫木)的木闆部件,屬于車輿的組成部分。這一解釋源自《懂視》網站,但需注意該來源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可能存在考據不嚴謹的情況。
建議進一步參考以下途徑驗證:
該詞屬生僻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多出現于古籍注解或車馬文化研究中。
《平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撫平争端、調解矛盾,使人和平相處。
《平鬲》這個成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鬲”和“爿”。其中,“鬲”的部首是“鬲”,“爿”的部首是“片”。
拆分後,《平鬲》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平”字有5畫,“鬲”字有6畫。
《平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武成》。此書載有“初爻陰陽象,己日宗彭祖,岐鬲濬茅土。”,意為初始陰、陽相生相合的象征,己日作為宗彭祖立碑,升天。其中的“岐鬲”即指的是矛盾和争端,而“平鬲”則是指調和解決矛盾,使人和平相處。
《平鬲》的繁體字是「平鬲」,與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平、鬲的形狀稍有不同。平字的寫法類似于今天的「」,隻有橫線;鬲字則有一豎線與兩個彎曲的橫弧線組成,類似于今天的「」。
他作為調解員,經常使用各種方式來平鬲矛盾。
1. 平息鬲火:平息鬼神的怒氣。
2. 水火不可平鬲:比喻兩個矛盾對立的事物難以相容。
1. 化解紛争
2. 調和矛盾
1. 争端激化
2. 矛盾激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