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 齊 所設的五個行政區劃。約當于其他各國的郡。《戰國策·燕策一》:“王( 齊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 燕 。”《史記·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馬貞 索隱:“五都即 齊 也。按,臨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漢 以 洛陽 、 邯鄲 、 臨菑 、 宛 、 成都 為五都。《漢書·食貨志下》:“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 、 邯鄲 、 臨甾 、 宛 、 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2) 三國 魏 以 長安 、 谯 、 許昌 、 邺 、 洛陽 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 許縣 為 許昌縣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長安 、 譙 、 許昌 、 鄴 、 洛陽 為五都。”
(3).五方都會。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遊,周覽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伯長群吏,皆厚其餼賂。”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
“五都”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戰國時齊國設立的五個行政區劃,相當于其他國家的郡。例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齊宣王曾派章子率“五都之兵”伐燕。據考證,臨淄是五都之一,但其餘四都的具體名稱尚有争議。
“五都”也指代五方都會,即不同方位的核心城市,或泛指繁榮的都市。例如唐代詩歌中常用“五都”形容繁華之地。
在部分文獻中,“五都”被引申為天都、地都、人都、國都、京都五種權力中心,但此說法較為冷門。
“五都”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和文獻語境理解,常見含義為戰國齊行政區劃、漢魏時期五大城市,以及泛指繁華都市。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食貨志》《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五都(wǔ d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五」讀作wǔ,是數字「五」的意思;「都」讀作dū,表示城市的意思。所以,「五都」的意思是指五個城市。
「五」的拆分部首是「二」,拼音為èr,表示數目的意思。它的總共包含了四個筆畫;「都」的拆分部首是「邑」,拼音為yì,表示城市的意思。它的總共包含了八個筆畫。
「五都」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地理概念。在古代,中國的國家行政管理機構劃分城市的級别有五個等級,分别稱為「五都」。五都分别是京都、府都、州都、縣都、鄉都。這些城市在古代都扮演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五都」的繁體字為「五都」,拆分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古代的漢字書寫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五都」的寫法是縱橫交叉,形态豐富而複雜。在古代書法藝術領域,「五都」的寫法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1. 這五都都是我國重要的曆史文化名城。
2. 中國古代的五都地位崇高,是各自地域的中心城市。
五皇;五鬥米道;五彩缤紛。
五城;五府。
無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