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都的意思、五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都的解釋

(1). 戰國 齊 所設的五個行政區劃。約當于其他各國的郡。《戰國策·燕策一》:“王( 齊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 燕 。”《史記·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馬貞 索隱:“五都即 齊 也。按,臨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漢 以 洛陽 、 邯鄲 、 臨菑 、 宛 、 成都 為五都。《漢書·食貨志下》:“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 、 邯鄲 、 臨甾 、 宛 、 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2) 三國 魏 以 長安 、 谯 、 許昌 、 邺 、 洛陽 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 許縣 為 許昌縣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長安 、 譙 、 許昌 、 鄴 、 洛陽 為五都。”

(3).五方都會。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遊,周覽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伯長群吏,皆厚其餼賂。”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都"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

一、漢代五大商業都會(核心釋義)

指西漢時期由國家認定的五個重要經濟中心城市,分别為:

  1. 洛陽(河南郡治所)
  2. 邯鄲(趙國治所)
  3. 臨淄(齊郡治所)
  4. 宛(南陽郡治所)
  5. 成都(蜀郡治所) 此劃分源于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對全國經濟的管控,特設"五均官"管理市場物價與稅收,以上五城因商業繁榮被列為國家級商埠樞紐 。

二、王莽新朝行政中心

王莽篡漢後推行改制,于公元9年(始建國元年)将漢代都城長安及四座陪都并稱為"五都":

  1. 中長安(中央都城)
  2. 東洛陽
  3. 南宛
  4. 西邯鄲
  5. 北臨淄 此制度強化了以長安為核心的輻射型都城體系 。

三、唐代鹽鐵重鎮

唐代中期為管控鹽鐵專賣,在主要産區設立五大管理機構:

  1. 河中(今山西永濟)
  2. 成都
  3. 揚州
  4. 江陵(今湖北荊州)
  5. 幽州(今北京) 這些城市因掌控國家經濟命脈而獲"五都"之稱 。

文學引申義

在詩詞中常借指繁華都市,如杜甫《奉送郭中丞》"五都複蕭條"即以"五都"代指當時的主要城市群,反映戰亂後的衰敗景象 。


文獻依據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漢書》《通典》等正史記載,核心定義源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權威來源可參考:

  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漢書》食貨志篇
  2.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通典》影印本
  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曆史地名信息系統"五都詞條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五都”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行政區劃概念(戰國時期)

戰國時齊國設立的五個行政區劃,相當于其他國家的郡。例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齊宣王曾派章子率“五都之兵”伐燕。據考證,臨淄是五都之一,但其餘四都的具體名稱尚有争議。


二、古代五大城市(不同朝代所指不同)

  1. 漢代:以洛陽、邯鄲、臨淄(臨菑)、宛、成都為五都,主要用于經濟管理,如設立五均官管理市場。
  2. 三國時期:魏國以長安、谯、許昌、邺、洛陽為五都。

三、泛指繁華都市

“五都”也指代五方都會,即不同方位的核心城市,或泛指繁榮的都市。例如唐代詩歌中常用“五都”形容繁華之地。


四、其他釋義(較少見)

在部分文獻中,“五都”被引申為天都、地都、人都、國都、京都五種權力中心,但此說法較為冷門。


“五都”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和文獻語境理解,常見含義為戰國齊行政區劃、漢魏時期五大城市,以及泛指繁華都市。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食貨志》《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蜃闆瘡班散并放避卧餔食草本植物斥澤蟲網瘡好忘痛丹煇動兇亸翠兒話扶危濟急皯黴宮棋挂麪貫比歸鞅古子會子踐厤嘉音捷速經絡究窮具考課口曠宗來學鹭序鴛行梅花坑沒幹淨銘述昵依配命破酲嵌合前彥凄恻秦地青梯罄宇七事衽革枕戈生自守株戍邏宿敵素練鎖眼所有謄錄條條框框頽岩望諸君蝸戰五南響震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