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 stickler for;rigidly adhere to] 拘守;固執成見而不知變通
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朱子全書·易》
拘泥于細節
(1).固執而不知變通。 宋 司馬光 《務實》:“姦暴不誅,寃結不理,而拘泥微文,糾擿細過,其於刑也,不亦遠乎?” 明 張綸 《林泉隨筆》:“後人不得其秘,拘泥紙上語而用之,鮮不誤矣。” 清 李漁 《比目魚·假神》:“這成規死法是拘泥不得的。” 夏衍 《秋瑾傳》第一幕:“你就是這些書念壞了……拘泥了書上的一兩句話,食古不化。”
(2).猶拘束。 清 曹寅 《和芷園消夏·碧筒》:“平生狂飲無拘泥,解折荷涼第幾回。”《紅樓夢》第六三回:“晚間吃酒,大家取樂,不可拘泥。” 蕭紅 《小城三月》:“母親曉得他們年青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 翠姨 。”
“拘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ū nì(注意“泥”不讀ní,常見錯誤需糾正),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固執己見、不知變通,或形容拘束、不自然的态度。該詞由“拘”(束縛)和“泥”(沉湎)組成,強調被固定觀念或規則限制,缺乏靈活性。
固執成見
過分堅持原有規則或習慣,拒絕接受新事物。例如:
“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朱子全書·易》
“拘泥于細節”
拘束不自然
形容言行因過度謹慎而顯得僵硬。例如:
“不必過于拘泥小節。”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3、5)。
拘泥(jū n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過分拘束、固執于某種想法,不願意放開、變通或接受不同觀點的狀态。
拘泥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8。
拘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孟子·告子上》篇。在這篇文章中,孟子用“拘泥”來形容那些固執己見、不肯屈服的人。
拘泥的繁體為拘擱。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拘泥為“拘擱”。
1. 他對新觀點總是拘泥于自己的舊有觀念,不肯接受新的想法。
2. 這個領導過于拘泥細節,對員工的創新能力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拘泥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
1. 拘泥成見
2. 拘泥心态
3. 拘泥自我
4. 拘泥原則
拘泥的近義詞包括:固執、死闆、頑固、堅持。
拘泥的反義詞包括:開放、靈活、適應、變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