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浮的意思、平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浮的解釋

平展空蒙貌。 明 陳所聞 《懶畫眉·冶城山東麓亭》曲:“亭迎東旭啟仙岑,緑樹平浮萬井陰。” 清 姚燮 《春江曲》詩:“千枝萬枝各妍媚,天色平浮變蔥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平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或古典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事物呈現平展空蒙的樣貌,強調視覺上的開闊與朦胧感,常用來描繪自然景觀或抽象意境。例如形容綠樹成蔭、天色蔥翠等場景。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學起源
    最早見于明代陳所聞的《懶畫眉·冶城山東麓亭》:“緑樹平浮萬井陰”,形容樹木平展覆蓋城郭的朦胧景象。清代姚燮《春江曲》中也用“天色平浮變蔥翠”描繪天空的遼闊與色彩變化。

  2.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形容鎮定、穩定的狀态,如形容人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或事物不受外界幹擾的平穩狀态。


三、例句參考

  1. 古典用例

    • “地平浮楚澤,天闊見吳雲”(宋代·艾性夫)
    • “遠岫平浮檻,清泉曲到池”(明代·王嗣經)
  2. 現代場景

    • 工作中保持“平浮”态度,指理性應對挑戰;生活中則指心境不受外界紛擾。

四、相關詞彙

如需查看更多詩詞用例或詳細解析,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浮

平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平”和“浮”。其中,“平”是最早的象形字,表示穩定平靜的狀态,而“浮”則是由“水”和“孚”兩個部首構成,表示水上漂浮的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平浮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集韻》中記載,“平浮”是一個動詞,表示物體浮動在水面上。而在《說文解字》中,它還有“得安樂”和“言辭浮燥”的意思。

在繁體中,詞語“平浮”可以寫作“平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包括形體、字義、讀音等方面的變化。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古時候的“平浮”字寫作“.”。而在隸書階段,寫法變為“。”,而在楷書中,寫法進一步演變為如今的“平浮”。

例句:

1. 池塘上漂浮着許多荷花。

2. 他的言辭浮燥,缺乏說服力。

組詞:

1. 平靜:表示沒有波瀾、安定的狀态。

2. 浮動:表示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上下移動。

3. 平穩:表示運動或狀态平靜、穩定。

近義詞:

1. 漂浮:表示物體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與“平浮”有相似的意義。

2. 浮現:表示虛幻或逐漸顯現。

反義詞:

1. 沉沒:表示物體下沉或消失。

2. 平沉:表示物體平靜地沉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