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條陳得失的奏章。 唐 韓愈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詩:“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 清 張佩綸 《論閨秀詩》詩之十二:“《騷》情諫疏到今稱,娬媚何當屬 魏徵 。”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附論西漢不是奴隸社會》:“把這些事例和 董仲舒 的谏疏對照起來,我們可以放心地下出一個判斷。”
“谏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獻中的一種特定文體,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谏疏”指臣子向君主直言規勸、陳述政見或指陳時弊的正式奏章,通常以書面形式呈遞。這類文書在唐代文獻中已有明确記載,如韓愈詩作中“時清谏疏尤宜罕”便反映了谏疏在政治清平時應慎用的特點。
谏(jiàn)
本義為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改正過失。如《說文解字》釋為“證也”,即用正直之言糾正錯誤。
疏(shū)
此處特指分條陳述的奏章文體,不同于“疏通”“疏遠”等義。作為文書形式,具有條理清晰、直言不諱的特點。
作為古代奏議文的分支,谏疏具有兩大核心特征: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谏疏名篇(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可進一步提供朝代或作者信息以便補充。
谏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上級提出勸告或警告的書信或奏章。它通常是指官員向皇帝或高級官員提出的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問題的意見或建議。
谏疏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讠和言,其中讠是從“讠”部,表示言語相關的意思,而言是從“言”部,表示言論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谏疏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古時候,官員們可以通過寫信或奏章的方式向上級提出意見或建議。這些信件就被稱為谏疏。
隨着時間的推移,谏疏的概念逐漸衍生出更廣泛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谏疏不僅用于形容官員對上級的勸告,也可以表示普通百姓向上級提出意見或建議的行為。
《谏疏》這個詞的繁體字形為「諫疏」。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一些文字的形狀和結構。以谏疏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讠部在古代會寫成亠,而言部在古代會寫成言。這些差異源于漢字演變的過程。
1. 他勇敢地寫下了一封谏疏,對國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 政府官員很重視公民的谏疏,以便能更好地改進政策。
谏言、疏導、谏诤、疏遠。
奏疏、狀紙、表章。
贊詞、頌詞,表示對上級的贊美或鼓勵的書信或奏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