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疏的意思、谏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疏的解釋

條陳得失的奏章。 唐 韓愈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詩:“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 清 張佩綸 《論閨秀詩》詩之十二:“《騷》情諫疏到今稱,娬媚何當屬 魏徵 。”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附論西漢不是奴隸社會》:“把這些事例和 董仲舒 的谏疏對照起來,我們可以放心地下出一個判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疏”是古代中國臣子向君主進谏時使用的正式文書,屬于奏議類文體。該詞由“谏”與“疏”二字構成:

  1. 字義解析

    • “谏”指直言規勸,《漢語大詞典》定義為“以言正人”,特指臣屬對君主過失的勸誡。
    • “疏”原意為分條陳述,後演變為下級呈遞上級的公文形式,《古代公文文體流變》記載其始于漢代,用于系統化表達政見。
  2. 文體特征

    谏疏内容多涉及朝政弊端、民生疾苦或君主德行規勸,如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即典範之作。其結構嚴謹,常包含“指陳現象—引經據典—提出對策”三段式邏輯,兼具批判性與建設性。

  3. 曆史價值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載,谏疏是研究古代政治倫理、君臣關系的一手文獻,如明代海瑞《治安疏》直谏嘉靖帝,體現士大夫“文死谏”的職責意識。此類文書須通過特定行政程式呈遞,受曆代史官歸檔制度保護,部分收錄于《二十四史》“列傳”或《資治通鑒》。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中國曆史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古代公文文體流變》。

網絡擴展解釋

“谏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獻中的一種特定文體,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谏疏”指臣子向君主直言規勸、陳述政見或指陳時弊的正式奏章,通常以書面形式呈遞。這類文書在唐代文獻中已有明确記載,如韓愈詩作中“時清谏疏尤宜罕”便反映了谏疏在政治清平時應慎用的特點。

二、詞義解析

  1. 谏(jiàn)
    本義為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改正過失。如《說文解字》釋為“證也”,即用正直之言糾正錯誤。

  2. 疏(shū)
    此處特指分條陳述的奏章文體,不同于“疏通”“疏遠”等義。作為文書形式,具有條理清晰、直言不諱的特點。

三、曆史用例

四、文體特點

作為古代奏議文的分支,谏疏具有兩大核心特征:

  1. 内容針對性:聚焦具體政令弊端或治國策略
  2. 表達直接性:需遵循“文直事核”原則,避免隱晦修飾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谏疏名篇(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可進一步提供朝代或作者信息以便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

暗陋暴恣布畫燦煥钗帼儃回城陵山楚璧春畫疊不的地老天昏丁蘭分訴撫巡感戴二天勾核龜珠鼓楞楞寒川河西走廊化易夥耕虎掌精銅寄乳九垓究審祭享擠趱六婆慢藏卯食麋茸牡銅抛塼鄱陽湖鉗劫噙齒戴發清冥欽天曆棄舍虬須衫褑煞星身廢名裂牲靈申菽說項書課死沉誦持貪悋坦途通今博古偷寒送暖退光漆魏丙委屈文禽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