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颡的意思、頓颡的詳細解釋
頓颡的解釋
屈膝下拜,以額角觸地。多表示請罪或投降。《國語·吳語》:“ 句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監司創勢家》:“長公為郡伯者,日扶服頓顙於邑令, 禾郡 為諺曰:‘有眼不曾見,太守跪知縣。’”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颡的解釋 颡 (顙) ǎ 額,腦門兒:稽颡(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居喪、請罪、投降時行之)。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頓颡(dùn sǎng)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叩頭時額頭觸地”,引申為極度恭敬或請罪的禮儀動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 頓
本義為“以首叩地”,《說文解字》釋:“頓,下首也。”強調頭部觸地的動作。
- 颡
指“額頭”,《說文·頁部》:“颡,額也。”古代禮儀中額頭觸地表示最高等級的敬意或忏悔。
合成釋義: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以額觸地”,特指跪拜時額頭碰觸地面的禮節性動作。
二、文化内涵與用法
- 禮儀場景
- 表敬意:古代臣子對君主、祭祀祖先時行頓颡禮,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頓颡請罪于君。”
- 表忏悔:常見于請罪或祈求寬恕的語境,如《後漢書》中“頓颡謝過”的記載。
- 情感強度
頓颡重于普通叩首(稽首),需額頭貼地,表達極度謙卑、惶恐或懇切之情。
三、典籍例證
- 《禮記·檀弓下》
“拜而後稽颡,颀乎其至也;稽颡而後拜,頹乎其順也。” 鄭玄注:“稽颡者,觸地無容。” 此處“稽颡”與“頓颡”同義,指喪禮中的觸地叩拜。
- 《資治通鑒·唐紀》
“(安祿山)頓颡謝曰:‘臣愚,不識陛下。’” 體現請罪時的卑微姿态。
四、現代使用與關聯詞
- 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曆史文獻、成語(如“頓颡謝罪”)或學術性文本。
- 近義詞:
- 稽颡(jī sǎng):同指叩頭至地,多用于喪禮。
- 叩首:泛指跪拜,動作幅度較輕。
- 反義詞:昂首、傲視。
五、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2卷,第128頁。
官方介紹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華書局,2013年,ISBN 978-7-101-09368-4。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320頁。
(注:鍊接僅提供來源出版方官網,具體内容需查閱紙質或授權電子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頓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禮儀和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屈膝下跪,用額頭觸碰地面,多用于表示請罪、投降或極度恭敬的場合。
- 動作分解:“頓”指叩頭,“颡”指額頭,合稱即“以額觸地”。
詞源與出處
- 古代文獻:
- 出自《國語·吳語》中勾踐向吳國請罪的記載:“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提到危難時“頓顙”的行為:“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 其他用例:
- 《後漢書·劉玄傳》描述軍隊投降:“莫不折戈頓颡,争受職命。”。
- 唐代《李娃傳》中用于舞台禮儀:“扼腕頓颡而登。”。
相關文化背景
- 禮儀功能:古代常用于臣子向君主、戰敗方向勝利者表達屈服,或祈求寬恕。
- 情感表達:也可體現悲痛、悔恨等情緒,如“頓足”表示跺腳哀歎,“頓首”指鄭重叩拜。
現代延伸
- 組詞:如“頓首”(叩頭)、“頓足”(跺腳),均與肢體動作相關。
- 書法術語:部分語境中“頓”指運筆時用力下壓(如“頓筆”),但此意與“頓颡”無直接關聯。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頓颡”是古代禮儀中極具象征意義的動作,反映了等級制度與情感表達的雙重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鹿巾白玉闆采拮草劄察究純一篡立蹈涉蹈瑕登明選公地震計厄禍方币房栊番石榴膏糜梗迹萍蹤革條公谷後方黃鹄山荒閱火蠶金面久役堪布枯傷老根人家臉急連片利純隆基镂章鹵鹻夢奠蒙幸納喊敜幹敹甲培壅皮鞋撲認青目秦墟齊虛勝負繩武神眉鬼道霜猿說實話私占綏懷宿卧壇陸桃源想騰蛇停舶頽遷蔚帖五推下次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