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颡的意思、頓颡的詳細解釋
頓颡的解釋
屈膝下拜,以額角觸地。多表示請罪或投降。《國語·吳語》:“ 句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監司創勢家》:“長公為郡伯者,日扶服頓顙於邑令, 禾郡 為諺曰:‘有眼不曾見,太守跪知縣。’”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颡的解釋 颡 (顙) ǎ 額,腦門兒:稽颡(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居喪、請罪、投降時行之)。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頓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禮儀和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屈膝下跪,用額頭觸碰地面,多用于表示請罪、投降或極度恭敬的場合。
- 動作分解:“頓”指叩頭,“颡”指額頭,合稱即“以額觸地”。
詞源與出處
- 古代文獻:
- 出自《國語·吳語》中勾踐向吳國請罪的記載:“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提到危難時“頓顙”的行為:“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 其他用例:
- 《後漢書·劉玄傳》描述軍隊投降:“莫不折戈頓颡,争受職命。”。
- 唐代《李娃傳》中用于舞台禮儀:“扼腕頓颡而登。”。
相關文化背景
- 禮儀功能:古代常用于臣子向君主、戰敗方向勝利者表達屈服,或祈求寬恕。
- 情感表達:也可體現悲痛、悔恨等情緒,如“頓足”表示跺腳哀歎,“頓首”指鄭重叩拜。
現代延伸
- 組詞:如“頓首”(叩頭)、“頓足”(跺腳),均與肢體動作相關。
- 書法術語:部分語境中“頓”指運筆時用力下壓(如“頓筆”),但此意與“頓颡”無直接關聯。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頓颡”是古代禮儀中極具象征意義的動作,反映了等級制度與情感表達的雙重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颡(dùn sǎng)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頓颡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指頻繁地颔首表示同意或服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頓(dùn)是一個簡體漢字,部首是頁,筆畫數為4;
颡(sǎng)是一個簡體漢字,部首是頁,筆畫數為14。
來源:
頓颡來源于古代官場文化,作為一種禮貌的表示,用以表示對上司或長輩的尊敬和服從。
繁體:
頓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頓顙。
古時候漢字寫法:
頓颡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顯著差異。
例句:
1. 在會議上,他頓颡着表示同意上級的決定。
2. 學生們頓颡着回答老師的問題。
組詞:
頓頭(同樣意為頻繁地颔首表示同意或服從)
近義詞:
點頭、點頭哈腰
反義詞:
抗拒、不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