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頓颡的意思、頓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頓颡的解釋

屈膝下拜,以額角觸地。多表示請罪或投降。《國語·吳語》:“ 句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監司創勢家》:“長公為郡伯者,日扶服頓顙於邑令, 禾郡 為諺曰:‘有眼不曾見,太守跪知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頓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禮儀和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詞源與出處

  1. 古代文獻:
    • 出自《國語·吳語》中勾踐向吳國請罪的記載:“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提到危難時“頓顙”的行為:“及於難至,然後頓顙,雖有智者,又不能圖。”。
  2. 其他用例:
    • 《後漢書·劉玄傳》描述軍隊投降:“莫不折戈頓颡,争受職命。”。
    • 唐代《李娃傳》中用于舞台禮儀:“扼腕頓颡而登。”。

相關文化背景


現代延伸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頓颡”是古代禮儀中極具象征意義的動作,反映了等級制度與情感表達的雙重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颡(dùn sǎng)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頓颡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指頻繁地颔首表示同意或服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頓(dùn)是一個簡體漢字,部首是頁,筆畫數為4; 颡(sǎng)是一個簡體漢字,部首是頁,筆畫數為14。 來源: 頓颡來源于古代官場文化,作為一種禮貌的表示,用以表示對上司或長輩的尊敬和服從。 繁體: 頓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頓顙。 古時候漢字寫法: 頓颡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顯著差異。 例句: 1. 在會議上,他頓颡着表示同意上級的決定。 2. 學生們頓颡着回答老師的問題。 組詞: 頓頭(同樣意為頻繁地颔首表示同意或服從) 近義詞: 點頭、點頭哈腰 反義詞: 抗拒、不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