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各少數民族也多有各不相同的祭天儀式。《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 魯 郊何以非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土。” 何休 注:“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贊》:“本以 休屠 作金人為祭天主,故賜姓 金氏 雲。”《儀禮·喪服》“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漢 鄭玄 注:“及始祖之所由出,謂祭天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漢 世祭天於其上,名之為 皇天原 。”《雲南通志·爨蠻》:“民間皆祭天,為臺三階以禱。”《中國民間故事選·人類遷徙記》:“舉行一次極其隆重的祭天。”原注:“祭天,是 納西 族隆重的儀式。時間是正月和七月,正月叫大祭天,七月叫小祭天。”
“祭天”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儀式,其含義可從傳統禮制和文化演變兩個層面解析:
基本概念
祭天指祭祀天神或上天,是古代帝王主持的最高規格祭祀活動,表達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感恩,并祈求國泰民安。周代确立的“圜丘祀天”為典型儀式,需在冬至日于南郊圓形祭壇(象征天圓地方)舉行,包含齋戒、獻牲、奏樂等流程。
禮制規範
根據《公羊傳》《漢書》等記載,祭天是天子專屬特權,諸侯僅能祭祀土地神,體現了“君權天授”的等級制度。儀式細節如祭壇形制、祭祀時間均有嚴格規定,彰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權威性。
少數民族多樣性
除漢族外,蒙古族、納西族等均有獨特祭天習俗,形式包括舞蹈、宰牲等,反映多元文化中對“天”的共同崇拜。
網絡語境新義
現代衍生出戲谑用法,如“程式員祭天”比喻通過極端手段(如犧牲某崗位)解決系統問題,屬于脫離原義的亞文化表達。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朝代祭天流程或少數民族儀式案例,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民族志研究文獻。
《祭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字:「祭」和「天」。其中,「祭」是一個常用的部首,表示與祭祀相關的意義;「天」則代表着天空或上天的含義。
《祭天》這個詞源于古代的中華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中國曆史。在繁體字中,「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而「天」在繁體中為「天」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祭天」這個詞的字形曾有所變化。具體的寫法與古代的書法風格以及時代背景有關,可以在古代文獻或碑刻中找到相關的資料。
1. 我們将舉行盛大的慶典,祭天以感謝上蒼賜予我們的豐收。
2. 在古代,每年都會有隆重的祭天儀式,以祈求豐收和吉祥。
組詞:祭祀、祭拜、祭奠
近義詞:祭祀、祈禱、供奉
反義詞:祝福、祈願、慶祝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請繼續享受學習的樂趣!【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