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韻的意思、通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韻的解釋

亦作“ 通韻 ”。1.謂音樂聲韻通和。《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亹亹通韻,跡不蹔停。” 呂向 注:“言善謀所進,如音樂聲韻通和。”

(2).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東”、“冬”可以相通,“支”、“微”亦可相通等。古體詩通韻較為寬廣,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章炳麟 《訄書·述圖》:“文辯反覆而無徵驗,樂府通韻而違今古。”自注:“既非今韻,又非古音, 吳棫 毛奇齡 以來,其流緐矣。”


見“ 通韻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韻是漢語音韻學與詩歌創作中的術語,指在古體詩(古詩)押韻時,允許相鄰韻部的字互相通押的規則。這一規則突破了近體詩(格律詩)必須嚴格遵循同一韻部的限制,體現了古體詩用韻的靈活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定義

通韻指不同韻部之間因發音相近而允許互押的現象。唐宋時期詩人創作古體詩時,為擴大用韻範圍,将語音相鄰的韻部合并使用,如平水韻中“東”“冬”二部常互通,“支”“微”“齊”等部亦可通押。該規則源于古音系統的自然接近性,而非主觀隨意搭配。


二、曆史演變與學術依據

  1. 唐宋實踐

    唐代古體詩已廣泛運用通韻,如杜甫《石壕吏》中“村”(元韻)與“人”(真韻)通押;宋代《廣韻》标注“同用”韻部(如“冬鐘同用”),為通韻提供官方依據。

    來源:王力《漢語詩律學》

  2. 韻書規範化

    南宋《平水韻》将《廣韻》206韻合并為106韻,正式确立通韻規則。例如“東”“冬”合并為第一部,“江”“陽”合并為第二部,形成後世公認的通押标準。

    來源:《漢語大詞典》“通韻”詞條


三、通韻的語音基礎

通韻需滿足韻尾相同、主元音相近的條件,主要分三類:

  1. 陰聲韻通押:無韻尾韻部互通(如支微齊);
  2. 陽聲韻通押:鼻韻尾韻部互通(如東冬、真文);
  3. 入聲韻通押:塞音韻尾韻部互通(如屋沃、質物)。

    來源:唐作藩《音韻學教程》


四、與“出韻”的區别

通韻是古體詩的合法規則,而出韻(亦稱“落韻”)指近體詩違反同一韻部押韻的要求,屬于格律錯誤。例如白居易《長恨歌》(古體)中“池”“涯”“時”分屬支、佳、之韻,屬合理通韻;若近體詩混用則判為出韻。

來源:《辭源》“通韻”釋義


參考文獻

  1. 王力. 《漢語詩律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唐作藩. 《音韻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4.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通韻”是漢語音韻學及詩詞創作中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定義

  1. 音韻相通
    指兩個或以上相近的韻部可以互押,或部分字相通。例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支”與“微”等因韻母相近,作詩時可通押。

  2. 音樂聲韻通和
    在廣義上,也指通過掌握音樂知識與技巧,達到音韻和諧的狀态。


二、應用場景

  1.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差異

    • 古體詩:通韻範圍較寬,如“寒”與“删”可互押。
    • 近體詩:限制嚴格,通常需按固定韻部押韻。
  2. 押韻規則
    作詩時通過通韻可增強節奏感,如“東”“冬”互通,使聲調更諧和。


三、與“鄰韻”的區别


四、注意事項

章炳麟曾批評樂府用韻不合古今規則,表明通韻需遵循一定音韻學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韻部分類或具體詩詞案例,可參考權威韻書如《平水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君白頭翁蚌蠧抱冤笨伯便辭編配咘咘噔捕擄池閣川岫帶路人澹灔蹈矩循彠貂蟬滿座疊見層出短褐蹲步放達不羁放邁放脫諷經焚輪幹酢酒高翰耕疇弓皮貴豔侯頭将禮積刦錦霞兩等小學堂臨贲流豔聾俗論鋒螺旋祿仕蒙戎泥船渡河拟死濃郁辟斥潛渫奇花異卉青禾青蘿桑眼瑟汩森翳上偻生産率豎兒庶婦速雠貪橫挑菜節汪穢下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