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元 代戲曲裡老娘或老婦人的俗稱。 宋 元 時“娘”字俗寫成左“女”右“蔔”,進而省作“蔔”。 元 無名氏 《飛刀對箭》第一折:“蔔兒雲:‘孩兒也,便好道父母在堂,不可遠遊也。’” 元 無名氏 《玩江亭》第一折:“蔔兒上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老身無甚事,且回後堂中去也。’” 清 焦循 《劇說》一:“末、旦、浄、丑之外,又有孤、倈兒、孛老、邦老、蔔兒等目……《金線池》,搽旦扮蔔兒;《秋胡戲妻》、《王粲登樓》,并老旦扮蔔兒;《合汗衫》,浄扮蔔兒;是扮蔔兒者,無一定也……蔔兒者,婦人之老者也。”
(2).妓母的俗稱。蔔兒當即鸨兒的音轉。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二折:“蔔兒哭上: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自家 宋引章 (妓女)的母親是也。” 元 劉庭信 《醉太平·走蘇卿》曲:“老蔔兒接了鴉青紗。俊 蘇卿 受了金花誥。”
“蔔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戲曲角色
在元代戲曲中,“蔔兒”指老婦人的俗稱,通常由老旦或搽旦扮演。這一稱呼源于宋元時期“娘”字的俗寫拆分:左“女”右“蔔”,後簡化為“蔔”。例如元雜劇《窦娥冤》中蔡婆的角色标注為“蔔兒”。
妓母的俗稱
部分文獻指出,“蔔兒”可能是“鸨兒”的音轉,代指妓院中的老鸨或妓母。例如元曲《救風塵》中妓女宋引章的母親被稱為“蔔兒”。
方言與名字含義(次要用法)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于戲曲術語和妓母代稱,其他用法需謹慎考據語境。建議優先參考戲曲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蔔兒》是指一種在古代中國用來蔔算的方法。蔔算是一種通過蔔筮、卜卦等方式預測吉兇、推測未來的古老方法。
蔔兒的拆分部首是蔔(bo)和兒(r)。它的總筆畫數是7。
蔔兒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發展。它通常用來指代蔔算方法的一種,後來也用來泛指一切通過蔔算方法預測未來的行為。
蔔兒的繁體寫法是「蔔兒」。
在古代,蔔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請參考古代漢字字典或相關文獻。
1. 我最近通過蔔兒算出來,未來會有一個好機會等着我。
2. 他常常使用蔔兒來預測明天是否會下雨。
蔔兒在組詞方面用途較少,可以根據具體上下文靈活搭配使用。
預測、卜卦、占卜。
現實、隨緣、隨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