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驽鈍,拙劣。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珙》:“下駟蹇劣,日勢已晚,方至石橋,於是驅馬徒行,情顧甚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冷生》:“邑 宮生 ,家畜一驢,性蹇劣。”亦指文字拙劣。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科場文字之蹇劣,無足深責者。”
(2).指身體衰病。 明 文徵明 《病中》詩之一:“自憐身蹇劣,漸與老相将。”
(3).困厄;境遇不好。 唐 韋應物 《幽居》詩:“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清 趙翼 《詠物·杖》:“蹇劣平生愧逐羣,一枝籐助草鞋勤。” 鄭振铎 《海燕》:“他們邀召不到那麼隽逸的嘉賓,每以為自己運命的蹇劣呢。”
“蹇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 liè,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驽鈍、拙劣
指才能或事物質量低下。例如:形容文字粗拙或能力不足時,可說“科場文字之蹇劣”();形容動物性情拙笨,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家畜一驢,性蹇劣”()。
身體衰病
用于描述健康狀況不佳。例如:明代文徵明《病中》詩“自憐身蹇劣,漸與老相将”()。
境遇困厄
指命運坎坷或處境艱難。如唐代韋應物《幽居》詩“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或鄭振铎《海燕》中感歎“運命的蹇劣”()。
“蹇劣”既可指客觀的拙劣、病弱,也可表達主觀對困境的感慨,常見于文學作品中。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蹇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行動不靈活、不順利,或者形容事物質量差劣,表現糟糕。
《蹇劣》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卩”,它的總筆畫數為19筆。
《蹇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蹇,困也。從走角聲,從足會,會轉也。象行難有踐等。”其中,“蹇”取自“走”,表示行動困難;“劣”取自“足”,表示足部不靈活。
繁體字中,“蹇劣”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蹇劣”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根據古代字書《康熙字典》中的描寫和示範,其中“蹇”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劣”字的寫法則變為“卩”與“各”字的結合。
以下是一些使用“蹇劣”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蹇劣”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