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殓衣的俗稱。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凡内臣稍富厚者,預先損資擺酒,立老衣會、棺木會、壽地會,念經殯葬,以為身後眼目之榮。” 葉聖陶 《潘先生在難中》:“我在這裡一點也不怕;如果打仗打到這裡來,反正我的老衣早就做好了。”
“老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但主要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壽衣的俗稱
指為逝者準備的殓衣,通常由老年人生前提前置辦,寓意健康長壽。這種習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較為常見,部分家庭會選用逝者生前喜愛的衣物替代傳統壽衣。不同文化對此有差異,例如穆斯林習慣用白色棉布或亞麻布作為裹屍布。
陳舊衣物的比喻
在少數語境中,“老衣”可比喻陳舊過時的事物(如觀念、方法等),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
曆史文獻依據
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提到“老衣會”,指古代富人為身後事籌備的團體。現代作家葉聖陶在《潘先生在難中》也提到“老衣”,進一步印證其作為殓衣的含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喪葬習俗或與死亡相關的語境,例如:“他早早備好了老衣,以應對突發狀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習俗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酌中志》、葉聖陶作品等原始資料,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平台。
老衣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陳舊破爛的衣服。它通常用于形容衣物的狀态破損、過時、陳舊等特征。
老衣的部首是衣字旁,左右結構。它的總筆畫數為10。
老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老”代表陳舊、年久,而“衣”則指代服裝。繁體字“老衣”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老衣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衣”字會寫成“衤”,“老”字可能會形似“耂”或“⺼”。這些變化主要是古代字形演變的結果。
1. 這件老衣已經破爛不堪,該扔掉了。
2. 那個乞丐穿着一身的老衣,看上去十分凄涼。
老衣的一些相關詞語包括:老帽、老鞋、老舊、破爛、陳舊等。
與老衣具有相似意義的近義詞有:陳舊的衣物、破爛的服裝。
與老衣意義相反的反義詞可能是:新衣、時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