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偏頗而趨極端。《後漢書·獨行傳序》:“此蓋失於周全之道,而取諸偏至之端者也。”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納用諫官禦史,公聽并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則文明亦不能無偏至。”
(2).某一方面達到最高成就。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英雄》:“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三:“蹈揚湖海,一發無餘,是 其年 短處,然其長處亦在此。蓋偏至之詣,至於絶後空前,亦令人望而卻步。”
“偏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
指思想或行為過于偏向某一極端,缺乏全面性。例如:
指在特定領域取得頂尖成果,但可能忽略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例如:
如果需要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後漢書》《人物志》等典籍。
偏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2個漢字組成。偏至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8畫。
偏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偏至的寫法為「偏」加「至」。偏的意思是“傾向、側重”,至的意思是“極度、極端”。偏至的組合則表示“非常、極為”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偏至的偏字寫作「傅」,至字寫作「豕」。這種寫法是基于象形而來,形狀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偏至的例句:
組詞:偏心、偏僻、至關重要。
近義詞:極其、非常、十分。
反義詞:不甚、不及、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