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議的意思、貶議的詳細解釋
貶議的解釋
不好的評價和議論。《後漢書·黨锢傳序》:“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晉書·陳壽傳》:“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黨以為貶議。” 明 姚福 《青溪暇筆》:“昔 漢文帝 罪 薄昭 ,雖當後世,猶有貶議,況無罪乎!”
詞語分解
- 貶的解釋 貶 (貶) ǎ 給予低的評價,與“褒”相對:貶低。貶義。褒貶(a.評論好壞;b.指出缺點)。 減低,降低:貶值。貶職。 褒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貶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解釋
“貶議”指不好的評價和議論,通常用于描述對人物、行為或事件的負面輿論。例如《後漢書》提到“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說明貶議具有社會輿論壓力。
二、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晉書·陳壽傳》記載,陳壽因在父親喪期讓婢女制藥,被鄉黨“以為貶議”,反映當時對禮法行為的嚴苛評判。
- 明代姚福《青溪暇筆》提到漢文帝處罰薄昭一事,後世仍有“貶議”,說明該詞常用于曆史事件的負面評價。
-
語境特點:
-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強調負面輿論的群體性和影響力。
- 現代可引申為對人物、政策等的批評性讨論,但使用頻率較低。
三、結構分析
- “貶”:本義為降低(官職、價值),引申為否定性評價(如“貶低”)。
- “議”:指議論、評價,組合後強調帶有批評性質的言論。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查閱《後漢書·黨锢傳序》或《晉書》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貶議》這個詞是指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指責或否定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貝字旁,右邊的部首是言字旁。貝字旁代表了財富、價值,而言字旁代表了言論、言語。
在繁體字中,《貶議》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在古代漢字中,貝字旁通常寫作“貝”,而言字旁則以其古形寫作“雲”。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
下面是幾個使用《貶議》的例句:
1. 他經常受到貶議,因為他的工作不盡人意。
2. 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态度對待貶議,從中找到改進的機會。
與《貶議》相關的組詞包括:貶低、貶損、貶值等。這些詞可以用來描述對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
《貶議》的近義詞包括:批評、指責、诟病等。這些詞都表達了對某人或某事的否定或不滿。
反義詞則是對立的概念,與《貶議》相對的詞包括:贊賞、稱贊、贊揚等。這些詞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積極評價。
總結起來,《貶議》是指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指責或否定的詞語。它由貝字旁和言字旁組成,可以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中使用。在古代漢字中,貝字旁通常寫作“貝”,言字旁寫作“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