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偏邪不正之言。《新唐书·后妃传下·宪宗郭后》:“毋拒直言,勿纳偏言。”
(2).犹片言。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上既废 郭 后,羣臣无敢言者。时 孔道辅 为御史中丞, 范仲淹 居諫职,知不可以偏言夺,乃相与率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偏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带有偏见、不公正或歪曲事实的言论。例如《新唐书·后妃传下》中提到“毋拒直言,勿纳偏言”,强调应拒绝偏颇之语。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用于警示人们避免被片面之词误导。
在特定语境下,“偏言”也可指简短的言辞或零散的语句。如宋代田况《儒林公议》中记载,范仲淹等人因“知不可以偏言夺”,选择联合进谏,此处“偏言”即指零散的谏言。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偏听偏言”的用法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籍《潜夫论》或相关历史文献。
《偏言》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不公正的言辞、不客观的陈述或片面的观点。
《偏言》的拆分部首为“人”和“言”,总计9个笔画。
《偏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闻之若蜚、言之若便”的记载,意味着言辞夸张、不真实。
《偏言》的繁体字为「偏言」。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偏言》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如“偏言”、“偏言”等。
他的观点总是带有明显的偏言,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
偏见、偏执、偏心、偏离等。
歪曲、偏颇、个别、片面。
客观、公正、全面、正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