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甲的意思、科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甲的解釋

[imperial examinations] 科舉。因漢唐時舉士考試分甲、乙等科。也指科舉出身的人

詳細解釋

(1). 漢 唐 取士設甲乙丙等科,後因通稱科舉為“科甲”。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五:“ 忠憲 既薨, 仲文 、 子華 、 玉汝 相繼再中科甲。”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平日春闈較才藝,策名屢獲科甲。”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戴監生》:“即如館中 戴監生 ,本非科甲中人,尚瞶瞶憂思,自如戕賊。”

(2).指科甲出身。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 曹冠 ﹞ 婺 之 東陽 人,登甲科。為 秦 閑客,不一歲躐進奉常簿、中書檢正。 秦 既薨,追其科甲,復回上舍,後再登第,難於入差遣。”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明宰相必用翰林而不盡然》:“ 永樂 時 楊士奇 以儒士由舉府審理, 天順 時 李賢 由吏部主事, 正德 時 楊一清 以薦辟起家,并非科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甲"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一、詞源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科甲"由"科"與"甲"組合而成。"科"指科舉考試的科目類别,"甲"取"甲第"之意,合稱指代科舉及第者。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宋史·選舉志》載:"科甲之設,聖祖所以待天下士"。

二、制度内涵 在中國古代科舉體系中,"科甲"特指通過正規科舉考試獲得功名的入仕途徑。明代《吏部職掌》明确記載:"凡官員出身,有科甲、貢舉、吏員三途",将科甲列為官員選拔的首要渠道。清代《欽定科場條例》更規定進士、舉人、貢生等均屬科甲正途。

三、文化引申 在傳統語境中,"科甲"衍生出多重文化含義:

  1. 象征學問造詣,如《紅樓夢》第五回"更兼賈政訓子有方,治家有法,族中男女無不科甲出身"
  2. 代指書香門第,清代《履園叢話》有"科甲世家"的記載
  3. 轉化為吉祥紋樣,明清建築常見"科甲連綿"雕刻圖案

四、現代轉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條時注明,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比喻學術成就或專業資質,如"科甲班底"形容高學曆團隊。但在正式文書中仍保持其曆史義項,強調通過正規考核獲得的資格認證。

網絡擴展解釋

“科甲”是中國古代與科舉制度密切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定義 科甲原指漢唐時期科舉考試的分科制度。漢代取士時将考題按難度分為甲、乙等科(如《漢書》記載的射策甲科),唐代延續此制并明确甲科為最優等。明清時期演變為科舉出身的代稱,特指通過進士、舉人考試獲得功名者,如《金錢記》中「一舉登科甲」即表達科舉中第的願望。

二、曆史演變

  1. 漢唐分科:漢代通過射策分科選拔郎官,唐代進士科分甲、乙第,經策全通者方可獲甲第;
  2. 宋元延續:宋代保持甲乙科分級,元代雜劇已出現「科甲」的文學化表達;
  3. 明清固化:清代明确将進士、舉人出身稱為「科甲出身」,成為官員選拔的重要标準。

三、社會影響 該制度構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晉升通道,衍生出「科甲世家」等社會現象。雖在1905年廢除,但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深刻影響了中國教育體系與官僚選拔機制,相關典故至今存于「五子登科」等成語中。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粲保納罷省卑行并集百色采菱財喜成幫結隊淙淙聰哲倒算大唐秦王詞話多多益善臑鼈粉絲鋼花狗仗人勢黑殺皇師頰帶加納将飛翼伏畿丞警問金猊極孝凱旋客卿款節樂衎料選領幹螺子黛闾中眉間閩蚋腦兒酒毆撻僻王青虹曲學多辨饒本蛇蟺聲喏眎掌首绖説有肆情私視通權達理頽風屯夕外徙丸赤白妄求微母闾午酒閑接選舉蕭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