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棄官隱居。 三國 魏 锺會 《遺榮賦》:“散髮抽簪,永縱一壑。”
"散發抽簪"是源自中國古代的複合式典故詞語,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一、詞源本義 "散發"指解開發髻,語出《後漢書·袁闳傳》"散發絕世",《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披散頭發,形容棄官隱居"(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5冊)。"抽簪"出自《南史·王僧虔傳》"抽簪解黻",指拔除固定冠冕的發簪,《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古代官員退隱的代稱"(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二、組合引申 二字連用始見于唐代詩文,如白居易《香山寺》"散發抽簪對芳草",構成複合意象:既指卸除官服冠冕的具象動作,又喻示主動放棄功名的抽象選擇。據《中國典故大辭典》分析,該詞承載着"遠離仕途、回歸自然"的道家隱逸思想(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典故大辭典》)。
三、文學應用 宋代文人多以此詞抒寫隱退志向,如陸遊《初夏幽居》"散發抽簪已恨遲",展現士大夫階層"功成身退"的理想追求。清代《佩文韻府》将其歸入"隱逸部",标注音韻屬"覃韻"(來源:中華書局《佩文韻府》影印本)。
四、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典故詞典》總結其現代用法為:"形容主動放棄官職或顯赫地位,追求閑適自由的生活狀态",多用于書面語體(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典故詞典》)。
“散發抽簪”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棄官隱居、追求逍遙自在的生活。通過“抽掉發簪、散開頭發”的意象,隱喻脫離官場束縛,回歸自然本真狀态。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國鐘會的《遺榮賦》,原文為:“散發抽簪,永縱一壑。” 這一句通過自然場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古代官員需束發戴冠以顯身份,因此“散發抽簪”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對仕途的主動舍棄,體現了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例句,來源中的擴展内容。
倍祿邊効不倦猜防策勳車驺赤黃赤尉琮琮催人淚下怠棄殿使地廣人希帝阍狄騠端函遁北惡稔拊背扼吭孚乳鳏男旱船衡樊鴻功胡咯咯哕哕諱生婚儀講時鐘檢閱誡訓近今錦軒鞠兇流水韻摟摗濛茸瞑氛磨煩目攝難說牛山濯濯陪花偏窳丕闡嚬呻千長棄祿妻娶曲詳深尤詩叟疏韻湯水貪小失大通儒達士歪歪扭扭危途限絶逍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