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曲的發髻。 元 徐再思 《小桃紅·花籃髷髻》曲:“東方攢簇一筐春,吹在秋蟬鬢,玉露凝香寶釵潤。”
“髷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髷髻(拼音:qū jì)指卷曲的發髻,其字形結構由“髟”(與毛發相關)和“句”(表彎曲)組成,強調發型的卷曲形态特征。該詞屬于古代發型描述詞彙,現代使用較少。
與“髻”的關系
“髻”是盤在頭頂或腦後的發結統稱,而“髷”特指卷曲的樣式,因此“髷髻”屬于髻的一種具體形态,突出頭發的卷曲盤繞效果。
相關詞彙對比
“髷髻”多用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對女性發型的描述,例如形容唐代仕女或戲曲角色的發型。需注意與“鬏髻”“髽髻”等詞在時代背景和具體形态上的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古代服飾研究資料。
《髷髻》這個詞起源于中國古代,它指的是男子束發于頭頂的發式。髷指的是發髻,髻又稱發鬓,是指男子把頭發盤成髻狀的發式;而髻則指的是高高束起的發鬓。這種發式在古代非常流行,被視為一種典雅、莊重的造型。
拆分部首和筆畫:髷髻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髟部(頭發部),右邊是骨部。髷的拼音為kū,由17畫組成;髻的拼音為jì,由17畫組成。
來源:《髷髻》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典籍中。在古代,人們普遍以儒家禮儀為準則,髷髻成為一種符號,能夠體現出人們對禮儀和秩序的崇尚。
繁體:《髷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鬏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髷髻的寫法稍有不同。髷的寫法為「攴」加上「幹」,髻的寫法為「殳」加上「舛」。
例句:他的髷髻束得很精美,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
組詞:發髻、發鬓、髟部、骨部。
近義詞:發鸾、發懸、盤髻。
反義詞:散髻、垂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