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文的意思、骈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文的解釋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文體名,與散文相對稱。也叫骈體文。因其字句皆成對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與四字六字相對為基本句法者,别稱四六文。并講究聲律的調諧、用字的绮麗、辭彙的對偶和用典

詳細解釋

文體名。指用骈體寫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漢 魏 。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易于諷誦。迨 南北朝 ,專尚骈俪,以藻繪相飾,文格遂趨卑靡。 唐 代以來,有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者,稱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種。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十章第二節:“ 南北朝 時期,骈文盛行。這種文體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骈文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文體,其核心特點與曆史發展可概括如下:

一、定義與别稱
骈文又稱骈體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句式以四字、六字交替為主,宋代後亦稱“四六文”。其名稱中的“骈”字(讀音pián)源自兩馬并駕齊驅的意象,體現文字對仗工整的特點。

二、起源與發展

  1. 起源:萌芽于漢代,成熟于魏晉,全盛于南北朝。
  2. 演變:唐代受古文運動沖擊,但公文仍多用骈文;宋代形式更趨規整,直至清末仍有影響。

三、核心特點

  1. 句式結構:以四六句為主,雙句(偶句)成篇,如“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 聲韻要求:講究平仄搭配,追求聲律和諧。
  3. 修辭手法:
    • 對仗工整,詞藻華麗;
    • 多用典故(明典、暗典),增強含蓄典雅之感。

四、代表作品
南北朝時期《與朱元思書》《與陳伯之書》,唐代王勃《滕王閣序》均為骈文典範。

五、評價與影響
骈文雖因形式限制被批評“意少詞多”,但其精練典雅的風格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尤其在南北朝至唐代的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正文>

骈文是什麼意思

骈文是一種修辭手法,在文學創作中常用于骈文體的文章中。它的特點是運用對仗、平行的句式結構,以增強表達的力度和聲韻的美感。骈文在古代文學中廣泛應用,以其華麗的字句和鮮明的對比形式,赢得了讀者的喜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骈(pián)字表示這個詞,它由部首骨和省組成。骨為上部分,省為下部分。骨部可視為馬的形狀,省部則表示帛,寓意着車馬齊備,表示兩者相配合,互為依賴。

骈字的筆畫共有12畫,按照順序分别為:橫、撇、捺、橫、豎、橫折、豎、撇、鈎、橫、豎、橫。

來源和繁體

骈字最早源自甲骨文,後來演變為今天的字形。如今,繁體字形為「駢」,它與簡體字形「骈」的意思完全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骈字常以偏旁書寫"馬骨省"的組合形式。這種形式下,骨部置于上方,骈與馬字相連,省部則位于下方。

例句

骈文修辭華麗,句式鮮明,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骈蹄(形容馬蹄并列),骈首(形容兩人頭靠在一起)。

近義詞:互補(形容兩者相輔相成)。

反義詞:單一(與兩者并列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