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認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運行到極北之處,于冬至運行到極南之處,故稱日至。夏至日照最長,稱長至;冬至日照最短,稱短至。《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日至而畢。” 楊伯峻 注:“日至,冬至。”《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 楊伯峻 譯注:“日至,此指夏至。”
(2).天天來到。《墨子·尚賢中》:“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居三月,諸侯攻 秦 軍急, 秦 軍數卻,使者日至。”
“日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夏至或冬至
古人通過觀察太陽運行軌迹,認為夏至時太陽運行到赤道最北端(北回歸線),白晝最長,稱“長至”;冬至時運行到最南端(南回歸線),白晝最短,稱“短至”。這一概念在《左傳》《孟子》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提到“日至而畢”,楊伯峻注“日至”即冬至。
引申為事物發展的極緻狀态
現代語境中,“日至”有時用于比喻事物發展到最佳或最高階段,例如形容人的能力或成就達到頂峰。
“天天來到”
在部分古籍中,“日至”表示每日到達或持續發生。例如:
古代文獻中的“日至”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學領域或成語化表達中。
“日至”的核心含義與太陽運行規律相關,既體現古代天文學認知,又衍生出時間節點和事物狀态的比喻。如需更多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墨子》等文獻。
《日至》是一個中文詞彙,一般用作古代文獻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在古代,人們常用“日至”來描述太陽從東方升起到達最高點的過程。
《日至》的拆分部首是“日”字,它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太陽。根據《康熙字典》的編寫規則,它的筆畫數是4畫。
而“至”字的拆分部首是“至”字本身,它表示抵達、達到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筆畫數是6畫。
《日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詩歌和著作中。它是漢字發展的一個曆史遺存,廣泛出現在《詩經》、《楚辭》等文學作品中。
繁體字“日至”在書寫形式上和簡體字“日至”相同,隻是筆畫的順序稍有不同,但兩者的含義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日至》這個詞,古時人們常常使用篆字形式來書寫。篆字是漢字的一種古老形式,起源于商代至西周的青銅時期。
以下是幾個使用《日至》的句子:
1. 早晨,太陽漸漸升起,日至東方。
2.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午後的太陽已經日至中天。
3. 春天的陽光溫暖而明媚,陽光日至。
與《日至》相關的詞彙有:
- 日光:太陽的光線。
- 日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的現象。
- 日落:太陽從地平線上沉下的現象。
- 日全食:月球完全掩蔽太陽的現象。
- 日晷:用于測定時間的儀器,由太陽的影子确定時間。
與《日至》的近義詞有:
- 日中:太陽達到最高點的時候。
- 日中天:太陽正好在頭頂的時候。
與《日至》的反義詞有:
- 日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的現象。
- 日落:太陽從地平線上沉下的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